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典型性的打工子弟标本

(2008-03-18 11:28:06)
标签:

弹球里的太阳

郑昊

打工子弟

娱乐

分类: ∠⊙影评~~≤

  片名:《弹球里的太阳》
  导演:李勇、向进
  主演:万昌浩、郑昊、滴妮
  上映时间:2008年3月
  推荐指数:★★★☆☆☆

  前段时间,曾看过一篇题为《“放牛班”回乡》的报道,讲述了一群生于农村,长于城市的农民工子弟合唱团回乡演出所遭遇的尴尬。这些合唱团的孩子,追随打工的父辈来到城市,成为城市中的一员,但是当他们再次回到农村时,他们却用种种方式刻意保持与农村的距离,并自觉不自觉地掩盖起自己出身农村的真实身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让这些孩子内心充满了矛盾;面对生活他们充满幻想又迷茫,面对自我,他们自信又自卑……

  正如某位西方政治家所说,随着他们队伍的不断壮大,社会冲突与矛盾会集中地反映到他们身上。这群被称之为“农民工二代移民”的孩子,已成为需要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群体。

  《弹球里的太阳》就是近几年来鲜有的、关注农民工子女成长问题的影片。片中的主角土娃,曾是中国农村两千万留守儿童中的一员。母亲早逝,父亲进城打工后,他就和年迈的三爷在农村相依为命。三爷生病后,不能再照顾他,土娃才不得已进城跟随父亲生活。非典型性的打工子弟标本

  与《“放牛班”回乡》中那群已经熟悉城市的孩子不同,电影中的土娃是一个刚刚进入城市的孩子,面对的是即将开始的城市生活。电影一开始,当土娃得知自己将被送到城里时,他的第一反应是竭力反抗。即使结巴的富贵叔告诉土娃“进城是享福哩”,也阻止不了他的号啕大哭。进城后,土娃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父亲的新女友看上去似乎对他不太友善,新学校的同学们更是对他投来异样的目光。而最令土娃不能理解的是,在他眼中,父亲已经变成了一个他看着熟悉却感觉陌生的“城里人”———不但学会撒谎让土娃装肚子痛骗警察,还把偷来的书包说是买的送给土娃。

    影片中,导演侧重刻画了土娃初到城市的心理感受。电影的重点也放在了进城后土娃的各种遭遇上。通过土娃与城里孩子的几段矛盾,电影展现了土娃纯朴的一面;而因为虚荣一度丢弃了从家乡带来的书包则展现了面对城市的诱惑,一个农村孩子本真的反应。影片中曾多次出现土娃的梦境,在梦中,家乡的伙伴不停地询问土娃城里怎么样,而这也正是影片所要解答的问题。

  作为一部儿童题材的影片,电影以弹球为线,串起了土娃从农村到城市的生活。影片中比较精彩的设计是,在家乡玩弹球玩得最棒的土娃,到了城里却无“用武之地”。明明是弹球,城里的孩子却硬说那是跳棋子儿。可以说,这正是城乡之间文化差异的隐喻。影片结尾有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镜头:当土娃在学校运动会中为班级取得荣誉、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时,一个弹球从操场滚出、穿过城市一直滚到了农村学校操场上那个让土娃梦绕的洞坑。这个极具诗意的镜头也是电影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影片比较遗憾的地方是,作为一部反映农民工子弟从农村到城市的片子,电影中有关时代背景的刻画相当单薄;影片没有展现出城乡环境强烈的对比,甚至缺乏城市和农村具有符号意义的镜头。这就使影片在整体上流于写意,缺乏鲜明的时代感和当下感。在人物关系处理上,对电影主题具有重要影响的,土娃与父亲新女友之间的矛盾没有充分地挖掘并展开;而对影片主题无足轻重的小朱这个人物却在片中占了不小的篇幅。还有一点需引起注意的是,电影中儿童语言的成人化现象比较严重,影片中两个城里小男生的对话怎么听怎么像香港黑帮,这种夸张的成人化语言也使影片在真实性上大打折扣。
  与《“放牛班”回乡》中那群农民工孩子的行为发人深思相比,《弹球里的太阳》的反思力度明显弱化。影片最后,土娃得到了城里同学的认可,并保持了一个乡下孩子的质朴和纯真。但我想知道的是,几年后的土娃是什么样子,会不会像“放牛班”的孩子一样,面对生活充满幻想又迷茫,面对自己自信又自卑?(宗小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