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野草莓》:该与不该 想与不想 爱与不爱

(2013-11-26 08:31:30)
标签:

电影作品

主题

枷锁

意愿

在一起

娱乐

早在2010年的时候《野草莓》就叫板过《山楂树之恋》,这两部电影都讲述了发生在文革背景下的‘纯爱’故事,其导演陈兵说,《野草莓》“更深刻、更文艺”。原著小说名为《地下爱情》,其实已经隐含这些主题,电影改成《野草莓》,是因为觉得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视觉效果也非常突出,而且野草莓在片中多次出现,代表了男女主角不同阶段的关系。最后,也有向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致敬的意思。这部在第二届澳门电影节获得金莲花最佳导演和两项大奖,备受评委好评。

 

获得金莲花最佳新人周楚楚所扮演的女主角罗雪娟其实是一个有主见、敢于去爱的女孩子,即便周遭的环境和年代的思想造成巨大的障碍,但她仍想掌控自己的命运,嫁给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她所展现的不单单是文革年代的感情形态,更多的是无悔的青春与不死的爱情。

 

在理智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能够分辨出应该与不应该促使某件事的发生与发展,而爱与不爱则是纯粹的感性驱使,没有逻辑可言。介于中间是我们的意愿,需要一直在理智与感情两者中权衡,用以找到最好的出路。如果说《山》讲述的故事是两个相爱的人应该在一起、想在一起而最后不能在一起的遗憾;那么《野草莓》则是‘不应该’相爱的两个人依然想在一起走下去的‘疯狂’。只不过这样的‘疯狂’根本不应算作疯狂,因为这些‘不应该’实际上是不成立的,它们是那个时代背景下悲伤的制约枷锁,说其疯狂,只因冲出制约、打破枷锁的代价太大。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受到制约的。这些制约来自体制,环境,文化,家人或敌人,以及我们自己。绝大部分个体都需要承受来自多个方面的制约,有些可以被平缓地接收和消化,但有些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地积存。当压制约大到一定程度(无论来自何种方面),就会爆发。受制感积存得越多,爆发力就越大。而引爆的触点非爱即恨,非恨即爱。

 

 

2011年10月25日,青年演员尚于博因患抑郁症,以跳楼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28岁的生命。《野草莓》是其生前主演电影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