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郎启波
“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这句话出自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人权宣言》序言。时至今日,“人权”一词仍然是值得我们思考并深切关注的重点课题。在相关文本解释里,人民和公民的区别在于,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两者的概念既然分别从法律和政治出发,也因此决定了其社会属性中的统治基础是人治还是法治的根本区分。
影片《大追捕》的编剧和导演等主创未见得多想去映射和表现得多么深刻,但最终呈现的效果却带给我们足够的思考。在过往及当下的经历和体验中,我们常常谈及一个概念——法律不外乎人情。这主旨其实是的说法律的设立和建立是以人类社会的情感为基础的,即法律的建构和实施应考量社会的伦理道德及人的感情思想。这原本是强调法律的人性化,但在具体实操中,“法律不外乎人情”
容易被解读成人情大于法,人际关系影响了法律的公平和公正。当这样的解读和不公正出现时,法律就可能演变为身披正义外套的治理社会工具,继而被权势绑架乃至利用。
张家辉和任达华的表演一定是影片最大的看点和期待。两人分饰的囚犯和警察角色,其中的人物关系逻辑依次是这样的:成见——定向思维——误会——真相——直至惋惜遗憾。张家辉角色隐忍而且坚强,同时兼具柔情,任达华则是一个固执寻找真相的警察,同样具有坚韧和柔情的性格特征。可以将两个角色归类为本质上的一类人,只是社会角色分工的区别和不同罢了。故事的讲述主要围绕着张家辉的角色展开,他的悲剧命运变便是始于法律被人为利用而凭空制造出的一起杀人冤案,尚未回归前夕的香港,警察局等核心部门掌管者仍是英国人,几个警察殴打的情景快速闪过,贪腐或法律被操作利用的过程在影片里并没有大篇幅出现,但我宁愿去解读这才是本片最关键最核心的暗喻:真正的法治社会,亦即真正的公民社会,尊重人权和公民主题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再回到电影本身,《大追捕》仍是一部典型香港风格化电影,主创在拍摄手法和情节悬念的推进设置上,重口味血腥的暴力美学体系在视觉传递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呈现,作为商业电影而言,影片既具备了很好的类型片属性,还有强大的明星阵容,既有实力派影帝也有年轻偶像明星。遗憾之处是,如果影片能在剧情逻辑上再预设得完善一些的话,品质本身将更上一层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