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教不育的中国式教育是时候改革了

(2011-08-06 10:43:01)
标签:

宁铂

中国科技大学

中国教育报

伤仲永

少年班

杂谈

分类: 扯淡

郎启波/文

 

     7月28日,《中国教育报》题为《昔日神童成高僧 反思中国家长抹不去的天才情结》的专题报道引发社会各界热议。在经济日益发达的当下,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和中国家长们始终剪不断理还乱的天才情结,以及各种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为口号的各种市场化的教育,更加彰显出中国式教育的各种盲目与混乱。

 

     大多数中国父母们望子成龙或者是望女成凤的心理其实由来已久。诚然,为人父母者,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国家栋梁或人才的想法并没有明显的过错,然而,将这样一种美好的愿景和期待变成现实生活教育中对于孩子快乐的谋杀行为时,这样的行为和心理动机本身其实已不再是对错可以去阐述清楚的了。也正是在家长们的这种急切心理需求之下,给正处于身心发育期的孩子们的童年人为地增加了过多负重。更多佝偻着的孩子开始变得少年老成般匍匐着向前行进,无数的知识技能已经杀伤了他们的想象能力,甚至将不再具备想象的能力。

 

     即便是王安石先生的文里就有《伤仲永》般的前车之鉴,也无法改变多个世纪之后的教育机构和家长们集体对于天才神童的热切期盼。譬如30多年前就开办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譬如北京某学校的中科院“超常班”等,均是选拔和培养“神童”的大本营,我想说的其实是,最终进入“神童”大本营的孩子们,他们将终生失去自己的童年,他们因此不再会理解符合自然生长规律的成长的价值和意义。曾被称之为“中国第一天才少年”的宁铂从1978年入校到2004年离开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5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接受规定的动作:必须服从大家的安排,满足师长、学校、国家、媒体围观的需求。聪明过人的宁铂在经历无数理想无法照进现实的挫败后,这位昔日的神童最终选择在一座寺院落发出家,过着青灯伴我佛的宁静生活。同样,每年高考后媒体和社会围观的“高考状元”们,最终也未能成为大家期待的高端人才。

 

     近年来,围绕中国式教育体制和模式的讨论与质疑声此起彼伏,教育公平多年来一直是悬而未决的老大难问题,有识之士呼吁并倡议要进行素质教育多年后,至今盛行的依然还只是应试教育……

 

     何为教育?仅从字面拆分便会一目了然:教育即是“教书”“育人”,然现实中的教育似乎永远都是填鸭式的“教书”,从未有过真正的“育人”。教书旨在让孩子接受更多的知识文化,而育人却是真真实实去培养孩子健康并且健全的人格。而包括已经成人的我们还有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们,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集体经历的都是只教不育的教育。

 

     那么,是该彻底改革这种“只教不育”的教育模式的时候了!

 

原文刊载《云南信息报》2011年8月1日D02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