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 片:创造与毁灭
(2008-11-11 14:09:15)
标签:
经济价值土地补救措施进化史词语文化 |
分类: 碎片 |
创造与毁灭
☆郎启波/文
与创造紧紧伴随的是毁灭。
每一个(次)创造都意味着更大的毁灭,但我们常试图抹去自己曾参与或者直接破坏的证据,因而我们发明了“保护”这样一个概念,并将这个词语或者定义广泛传诵。
然“保护”本身也是一个虚伪的命题,如果没有破坏,就不曾去谈及毁灭以及事后的补救措施。事实上,如果没有破坏的存在,自然是不需要保护的,它可以根据自己的规律去发展。
当然,对于人类而言,没有创造力的人类也是可怜且可悲的。
譬如,工业社会我们创造了汽车,但随后带来的是大规模的土地的毁灭。公路、城市、人口大规模的向“现代化之地”迁徙……
除了耕地的毁灭外,紧随其后的,还有湖泊、森林、江河、海洋以及与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一块土地上的其他生命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本身是很自私的,我们为了自己的幸福,将大自然其他生命的幸福消灭了太多太多。然,有人会否定我这一看法,因为自然界的法则本身就是弱肉强食。但请别忘记了,在地球无数生命的进化史中,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强者却是最先消失殆尽的。
于是,我们发明了“保护”这一词语。并开始更大规模和范围的创造。
在我们毁灭大量的土地后,我们试图去发掘仅存的土地的剩余价值,去在有限并且越发地变少的土地上做文章。譬如如何去增加土地本身的粮食产量,或如何让土地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但经济价值则是相对的,当土地越发稀少,乃至最后面临消失时,所有的经济价值都将归于零,从而变得没有任何价值。
毁灭的速度远远要大与创造许多。创造往往比被毁灭的速度晚了半步甚至很多步。包括我们后来的补救措施也远远跟不上被自身毁灭的程度。
但新的创造并没有停止。新创造在带给我们(人类)更多便利或者更多舒适感时,更多的破坏与毁灭也在加快之中。
但没有人愿意停止自身的创造。
先哲们很早就发现了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但现实中的情况却是越发地变得恶劣。我不是要完全否认创造的价值,但我们必须事先客观去评价其后果或者恶果。
2008年11月10日。昆明。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