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昆明艺术生态地图

(2006-12-27 21:01:15)
和丽斌/文

不知从何时起,昆明被冠以“春城”的美名,我想这一名称的由来,除了它的四季如春,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年轻从容的姿态,象春天一样总是充满希望(虽然它的历史并不短,从公元前279年楚将庄蹻率兵开滇至今已2000多年历史),而其中众多艺术社区的兴起正是这个城市年轻活力的体现。

创 库

  2003年,我在一篇评述昆明创库的文章中提到“昆明创库是一个多种功能混合和多元文化互补共享的艺术空间”,就是说创库在昆明艺术民主化的进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这个由旧工厂改造的艺术主题社区,既有艺术家工作室、又有画廊、展览空间、酒吧、茶室、书店、羽毛球运动馆、餐馆等,在这个区域面积并不算大的社区里,艺术家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这是创库在2001年成立至今大家一直在探讨和争论的话题,创库的创办人之一叶永青曾经谈到:“创库的经营模式,其实就是要建构一种多元文化的替代空间,无论是诺地卡,上河车间,它们体现的是一种灵活性,它实际上是跟我们整个社会生活,跟社会的公众接受艺术的方式是吻合的。上河车间这几年来的运作,实际上是力图在探索一条真正吻合昆明社会公众和艺术家、艺术活动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它把整个艺术空间的功能变得更活跃、更灵活多变,我把这些空间看做是一种替代空间,它有画廊的功能,有展演的功能,有艺术的功能,同时它也是消费场所,但是它最重要的是要像一个发动机,它是一个不断产生各种各样的,新的、有意思的、有刺激性事件的地方……” 叶永青的这段活也代表了大多数艺术家的想法,这也是他们选择在昆明的市中区开辟艺术社区的主要原因。昆明创库的运行模式与北京、上海等城市专业化的、学科和功能界定清晰的艺术空间是不同的,它的多元互补的方式既是艺术家重新认识自我身份,自我角色重新建构的策略,也是昆明大众与当代艺术和艺术家互动的结果。创库从2001年成立至今,形成了有四十多位艺术家以及工作室,包括艺术家毛旭辉、叶永青、张晓刚、藩德海、唐志冈、李季、段玉海、栾小杰、雷燕、宋梓萍、王涵、董雪、金志强、刘亚伟、刘涌、杜溪、凸凸艺术工作组(主要成员为吴以强、杨文萍、聂南祥、胡俊、刘丽芬、茅以芸等),上河车间、TC/G诺地卡画廊、井品画廊、九章画廊以及诺干酒吧、餐饮、健身运动馆在内的综合社区。
  虽然创库有力推动了云南当代艺术公共社区的建立和艺术的发展,但它也有局限性,厂区有限的面积阻碍了更多外地艺术家和年轻艺术家的进入,也局限了更多展览方式的实验。同时创库以60年代以前艺术家为主,这些成功艺术家在创库成立之前已形成自己稳定的创作风格,他们是成功的艺术家,他们的稳定决定了创库的性格,使其不可能向更为实验和开放的方向拓展,这是这一代艺术家的局限,也是创库的局限,它迫使年轻艺术家们寻找创库以外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

麻 园

  云南艺术学院及麻园周边位于昆明西边,距创库约二公里,在创库艺术主题社区兴起之前,这里是昆明乃至云南艺术氛围最为浓厚的区域。麻园名称的由来,传说是这里曾经遍地疯狂长满了大麻,虽然这一说法无从考证,但名称倒颇吻合这里的艺术生态:无业游民、小偷、乞丐、小商贩、江湖游医、外来打工者、艺术家、诗人、地下乐队、艺术发烧友、高校学生……混乱无序、生机勃勃。这里也是“江湖”实验艺术活动的诞生地,2004年年未,木玉明、向卫星、和丽斌、正杰、罗菲、林善文、郭鹏、赵庆明、肖旭琳等艺术家不满于这个区域单一的艺术氛围,发起了以“江湖”命名的系列实验艺术活动。“江湖”者,无边无际、包罗万象、鱼龙混杂也,“江湖”蕴含着深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中国市井丰富的、充满变数的人生经验,“江湖”艺术活动打破了艺术圈中潜在的一些游戏规则和等级制度,也打破了职业的界定。“江湖”是大家的平台,因为这个平台没有高度,与大地平行,“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安迪?沃霍尔语)在“江湖”里才可能真正实现。在“江湖”的系列展中,许多参加者突然来了,又突然消失了,又不断有新的人加入,他们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得知“江湖”活动的消息,从各地赶来,对于他们,“江湖”意味着一个可以随意参与、自由抒发和表达自己心声的、好玩的、艺术的、互动的现场。“江湖”探索了一种低成本的展览运行模式,在“丽江工作室”(国外艺术基金)的资助下,至今为止“江湖”分别在昆明、丽江、荷兰阿姆斯特丹、北京、深圳等地举办了十五回27个展览,展览场地包括艺术空间、美术馆、画廊、洒吧、学校、农村、广场、公园、商场、小型工作室等公共或私密空间,参加者遍及中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挪威、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艺术家和非艺术家近千人,而这么多展览活动全部加起来资金不到6万元,这在其它城市或国家连一个中型展览的经费都不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除“江湖”以外,艺术学院的周边不到两公里范围内还聚集了众多的70后艺术家和他们利用旧厂房改造的艺术空间:陈长伟工作室、和丽斌工作室、张华工作室、赵光晖工作室、薛滔、张晋熙、赵磊明、尹雁华、陶锦、杨晶、施宇东工作室、兰庆星工作室、“ALAB实域”艺术空间(向卫星主持)、“卡瓦格博? 昆明”艺术空间(兰庆伦、段义松、龚红林主持)等,这些个性鲜明,风格名异的艺术家和艺术空间,给这个区域抹上了一笔鲜活、靓丽的色彩。

翠 湖

  位于昆明市中心的翠湖,被誉为昆明的眼睛,这个与滇池相连的湖湾从公元1382年昆明建城开始历经1600多年的历史变迁,见证了昆明这座城市的荣辱兴衰,在翠湖周围不足一公里的区域内,座落着云南陆军讲武堂、农展馆、云南大学(原东陆大学)、北门书屋、庐公馆、蔡公馆等历史文化陈迹,付予了翠湖浓厚的文化气息。同时,近800年来昆明的重要历史事件,都在翠湖周边发生:明未永历帝定都云南、清初吴三桂入滇、刘文秀的蜀王府、一二一运动、昆明和平解放(卢汉起义)……,给翠湖抹上一层浓厚的历史低蕴。而后来在翠湖周边兴起的翠丽苑、俊园、望湖雅筑、半山国际公馆等楼盘和高级会所的建立使翠湖区域成为都市新绅士族群、中产阶层、精英阶层、波波士、中年文化阶层时尚消闲场所的集中地。2004年翠湖公园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后,这里成为昆明自由、民主的社会生活的象征,翠湖周边汇聚着40余家酒吧、茶室、西餐厅和艺术展示空间,满足着不同阶层人士的娱乐和消费需求。翠湖会、翠湖边上、云南大学美术馆是今天昆明当代艺术的重要展示现场,频繁举办的各种展览汇聚了云南50年代——80年代活跃的艺术家,离翠湖不远的文林街、建设路的众多酒吧是年轻的泡吧一族和老外最爱光顾的地方,是昆明的地下乐队演出的主要现场,也是昆明诗人们举行诗会的地方。花间集、说吧、半山咖啡吧等见证了昆明的地下乐队蜂人与马、奇怪的日子、民间饭客、七木广、断弦、黑宇、扣弦等的成长,记录了昆明的诗人于坚、邹昆凌、雷平阳、朱肖华、聂勒、郎启波、张翔武……等生命历程中的点滴记忆,兰白红、说吧、半山咖啡吧也是“江湖”艺术活动的现场之一,文化巷、钱局街是年轻时尚一族的购物天堂,在这里经常见到年轻的俊男靓女们来往穿梭,引领着昆明青年人的时尚潮流。
  创库、麻园、翠湖象一颗颗明珠,点缀着昆明的东西南北,代表着昆明文化不同的倾向和方向,构成了昆明丰富多元的艺术生态,串接着昆明艺术发展历史的文脉,也吸引着我们的探问:昆明艺术,下一站在哪!

                             和丽斌
                           2006年12月7日于昆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