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篱笆什么时候扎得牢?
(2020-08-14 15:45:18)
标签:
习惯观念篱笆 |
分类: 人生启迪 |
撰文/姜汉忠
如今,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什么“某某干什么了”“某某怎么那么想不开”“某某为什么那么小心眼儿呀”等等。如果把这样的消息告诉这些人的父母或者近亲,他们十之八九不相信是真的:“不会呀,这孩子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别说干坏事,就是说错话都脸红呀”“不可能,这个人我们了解,不可能做出这等事”“这个人心挺宽的呀”。
为什么会出现与事实完全相反的反馈呢?这个人怎么会跟以前判若两人?难道是这个人变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先弄清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的一切表现都是其某种稳定的倾向性导致的,这个稳定的倾向性,我称之为价值观与人生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虽然涉及人一生,可是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却多有不同。
有的家庭或者环境重视孩子的引导与教育,像我们熟悉的一些历史名人,他们的家庭直到孩子长大依然不放松引导与教育,只要发现做得不妥之处,立刻批评。可是也有不那样做的家庭,对孩子可说是放任自流,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我说这还算好的,有的家庭表现更糟糕。不仅不对孩子善加引导,还树立非常恶劣的榜样。有人就这样教育孩子,说应该把撒谎当成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与否全靠孩子自己。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能有多好,真是不敢相信。
这世界上大多数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向上。在很多人眼中,所谓健康向上就是吃好穿好。想得多一点的家庭,则安排孩子参加几个课外班学习。结果怎么样呢?知识学了不少,在父母面前也显得很乖巧,可是一旦长大离开家庭独立面对社会,用不了多久,父母就不认识了。为什么?变化太大。这时候孩子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因为孩子正在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窗口期。窗口期过了,发现孩子的成长趋势若是不妙,再想纠正已经来不及了。有一部电影叫《他们在相爱》,里面有个老干部叫陈浩。陈浩有三个儿子,其中三儿子陈平开着车带着女朋友在街上飞奔,宛如一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
从这个角度说,一个人的成长关键在孩提时代,孩提时代这一关“合乎标准”地过去了,一个人的一辈子的秉性大体就决定了。具体来说,应该经历这样三个阶段。一个是三岁之前,这是一个基本习惯与观念形成的年龄,这个时候是白纸一张,给他打什么基础,将来建立在上面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就是上层建筑就是什么。第二个阶段是三到七岁,这是一个基本习惯与观念巩固的时期,得到巩固的价值观、人生观一般情况下很难发生重大变化。七岁到十八岁,则是早期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内容得以扩充、压实的阶段。前两个阶段若是有不足,第三个阶段还可弥补。不过弥补效果如何,全看手段与环境,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效果绝对赶不上前两个阶段做得到位的人。正是因为这样,对孩子的引导越小开始越好,引导手段就是以身作则,你怎么做,将来他怎么样,用不着刻意而为。
习惯与观念的形成远比学多少字词、会多少乐器、算数多棒有意义得多,因为这两个东西管他一辈子。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素质比较高的父母才在孩子教育与引导方面狠下功夫。最近有个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有关梁启超教育子女的书很有趣,我只看了其中梁启超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便领略了梁启超对子女要求有多严格。
当然我并不否定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学一些知识技能的需要。离开知识技能对孩子空喊价值观、人生观是不可想象的,何况很多知识技能,孩子越早学,掌握得越扎实。问题是安排孩子学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习惯与观念,比如什么东西用完了放回原处,这必须结合实际才能引导。再比如,请父母帮助做事之后要说声“谢谢”,这也要结合生活实际才做得到。还有,一件事干不成,孩子情绪失控,这个时候就要鼓励他迎着困难上,哪儿跌倒了,哪儿爬起来。读书需要动脑筋,没动脑筋张嘴就问,就得好好训练一番,这样以后就不会变得很懒惰。全家人要出门,父母忘了带钥匙,孩子如果能主动提醒,说明孩子有家庭观念。走在街上碰上一个小朋友哭了,主动走过去问问这个小朋友怎么了,对人有同情心。
如果一个人从小价值观、人生观基础打得好,就像一个家庭门口的篱笆扎得紧,捆得牢,狂风不怕,暴雨不倒,就是有野兽半夜袭击也能抵挡一阵。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不仅正常、健康、向上,学习主动性更强,克服困难的毅力更大,持之以恒的精神更强,学有所成的概率更高。
现在回过头来谈论本文开始讲过的现象。人们之所以对某些人的如何如何表示不解,重要原因是环境因素。一个人如果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过程中出现漏洞,那个地方就像我们前面说的篱笆插得不致密,扎得不牢固,平时遇到个二三级风不算什么,说是稳如泰山也不为过。若是遇到十几级的台风,碰上极端暴雨,这样的篱笆会像布满蚁穴的堤坝,百分之百会倒下,用不着担心。
顺便说句题外话,我们经常自己跟自己打架。一方面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方面又说有的人思想观点就像小孩的脸一天三变。实际上不是问题变化多端,而是我们在不同的时候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角度不同,结果不一样,结果不一样就会得出有着天壤之别的结论。人就是这样,很少有什么耐心观察很久,观察很深,只要看见一个例子,立即就会得出结论。如此看待问题,难免不会挂一漏万,甚至出现盲人摸象的结局。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尽可能早的时候结合生活、学习及其他实践引导孩子在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上打下良好而又扎实的基础是关键一步?如果这一步成立,孩子长大便可独立应对社会出现的各种挑战与问题,这应该是做父母的最大幸福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