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孟子命等待 |
分类: 人生启迪 |
撰文/姜汉忠
从古至今,有一个字在中国人心中扎得很深,那就是“命”字。不论是民间流行的俗话,还是学者推崇的理论,都少不了这个字。什么“人的命,天注定”“大财靠命,小财靠挣”。若是说学者,那谈论的就更多了。别人不提,只提孔孟两位圣人。孔子就说:“死生有命”“五十而知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孟子论“命”似乎要比孔子多,单就《孟子》与《论语》两书而言,前者对“命”的讨论、阐述次数比后者多。
不论怎样,民间对“命”的印象更多与“生活不尽如意”联系比较密切。特别是遇到重大挫折之际,很多人会以此开脱,从而免掉自己努力不足或者行为有失的责任。不过更多的人拿“命”说事,不过是为其懒惰遮丑而已。当然还有一种情况,表面上没有跟“命”搭上关系,实际却不然。就拿近些年经常出现的失联案件,最终十之八九以悲剧终结。为什么?这些人虽然年纪轻轻,可是上千年前流传下来的宿命论对其影响可谓不小,在我看来应是令其自寻短见的重要基础因素。
一说宿命论,很多人立刻与孔孟二位圣人挂上钩。那么流传千年的宿命论是孔孟两位圣人造成的吗?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以前我就认为,凡是历史上迂腐落后的思想大多源于孔孟倡导的儒家学派,其中就包括宿命论。不论是图书还是其他媒体,只要出现儒生,多数情况下是这样一个模样,拿着书本教学生,学生都跑了,还在那里摇晃脑袋念“之乎者也”,给人一种完全不知世间还有烟火的感觉。若是经常看古装电视剧,常有这样场景出现,国家有难,朝廷有灾,肚子中墨水不少的大儒们缺往往面面相觑,一点富有建设性意义的主意也拿不出来。
印象归印象,流传是流传,世间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对事情尚未研究透彻就下结论,当然需要“打哪儿指哪儿”的时候,搬出自我解说的经书更是大有人在。如此这般非把一个观点念歪了不可,非把一件事情弄得很无聊不成。什么东西失去原味抑或变得很无聊,这个东西便没了发扬光大的价值。
不过有一点需要弄清楚,一个观点、一个立场乃至一种思想流传千年,若是不去用心吃透内中真正含义就随意给出结论,是不是太不公正了?就拿前文提到的“命”这个概念来说,先不说孔子谈论起来是何目的,只就《孟子》一书提及的“命”作一番研究并使其为今天的人们服务,我以为就很有必要。当然,今天的解释也没必要一定要与孟子当年说得一丝不差,环环相扣——两千多年前的文字记载可参考的东西实在有限,做到这一步很难。只要做到一条就可以,那就是对今天的人们积极向上有所助益乃至启发,我读古典作品就是抱着这么一个态度,收获巨大,绝不诓人。
在古代哲学中,“命”是对应“天”而出现的概念,“天”就是自然,是宇宙,而“命”是人的意识,是社会反映,正因如此古人才有“命自天定”的观点。不过孟子可不这么简单。孟子说人要“存其心,养其性”,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修身养性,如此这般才可应对所谓的天命,即上天给我们作出的“安排”。那么如何应对呢?孟子只说了一句话:“妖寿不贰,修身以俟之”。俟者,等待也。孟子的意思是人的寿命有长有短,我们要做的就是修行到位,到那时候命运怎样,我们无需对其耿耿于怀。孟子担心有人不解其言,在另一场合说得更清楚:“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懂得修炼的人绝对不会心存侥幸,将自己至于毫无修炼的状态,那样的话,命运如何收拾你,就没什么可抱怨的,当然也没什么可指摘的。
由此看来,孟子并不是要人们消极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通过个人修炼,提高自觉自律水平,进而迎接命运的挑战。孟子的意思很清楚,如果一个人不注意修炼自己,命运对这个人来说是一个样子;如果一个人倾尽全力修炼,命运当然就会很有不同。看上去都是命运安排,实际上个人修炼才是主宰,一切由其指挥,这就叫立命。
写到这里一切似乎都明白了,那就是个人努力提高自觉自律。“行有余力”,可以做点“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的事情,启发、引导更多的人,那可是功德无量之事。在我看来,弄清上述这个道理,在实践中坚持不懈,这才是最要紧的。
本文讲的这些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人们常说的“尽人事,顺天意”,绝对不把注意力放在天意上,只因那是我们根本无从把握的事情。话讲到这个地步,有必要重申一下孟子的观点,去掉救守心态,摆脱侥幸心理,挖掘自身潜力,不断反省提高,天意或者说天命就得换上一副面孔。
写到这里我想起二〇一六年巴西里约奥运会时国家女子排球队主教练郎平说过的一段话:“我们一直鼓励队员要坚强,要把自己的水平打出来,我们不可能追求结果,但我们要做好过程”。郎平的“做好过程”是不是孟子说的“等待”?一种积极的“等待”?这应该是对孟子“立命”一说最好的注脚,更是对人们的鞭策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