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孟子性善求舍 |
分类: 人生启迪 |
撰文/姜汉忠
最近借助工具阅读《孟子》一书,尽管尚未读完,收获早已超过预期,标志之一是就《孟子》中的一些论点撰写了八篇文章。不过,对我而言,到此为止最值回味的莫过于孟子对“性善”的论断,因为由此产生的启发远远超过“性善”本身。
要知道孟子在这个问题上花费的精力很多。不过孟子花费精力的方式与现代学者极为不同,他没有在几年之内写成十几本书,也没在各种期刊上发表上百篇论文——战国时代没有期刊,即使有,按孟子的治学之道,我估计他大概也不会那么做。孟子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用在学生和其他人物面前,向这些人解读自己的哲学观点,所以孟子的思想只能从其只言片语中寻觅,而后加以贯通之,领悟之。
很多人都知道《三字经》,此书问世于南宋时期。该书第二句是“性本善”,这句恰好与同为南宋人朱熹所著《孟子集注》中的一句相同。巧合乎?借用乎?不得而知。朱熹在《孟子集注》“告子章句上”第二章中写道:“此章言性本善,故顺之而无不善”。由此“性本善”随着《三字经》一书传了下来——《三字经》比《孟子集注》普及得多,故而此说影响甚广。不过中国古代思想家中也有持相反观点的,荀子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荀子·性恶》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人性是恶的,善良表现是人为的。有人说西方国家之所以制定严密的法律,就是因为他们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不仅现代人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常有争论,古时候也有人为此纠结很多。孟子就花了很多时间与当时的学者告子讨论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孟子与告子讨论,不如说是孟子借助这个场合阐述自己的观点更为恰当。孟子告诉告子:“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的意思是说,人性中有善,这个善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当然,用今天科学的观点解释,水向低处流不是水能控制得了的,而是地心引力的结果。孟子将“善”比成水,我以为很贴切。为什么呢?紧接着,孟子又说;“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过山。”如果受到拍打,飞溅起来的水能高过额头;如果被堵住通道,压力足够大,水也可流向山岗。孟子大概是告诉我们,人性中那动态的善,也会因为发展之路被“堵”调转方向朝反面转化。这个反面是什么,我不说各位朋友定会心知肚明。
话说到这里,有两个理论登台亮相。一个是资质论,另一个是环境论。资质论认为,性善与否,都是资质使然,与遗传因素及后天培养没有任何关联。有的人甚至采用过去流行的相面方式断人,张口闭口说某某“面善”。另一个是环境论,这大概是很多人坚持的观点,有一段时间我也是这样认为。这种观点认为一个人善与不善以及有无出息,都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我们不是常说环境塑造人,环境改造人吗?孟子是怎么看呢?孟子认为,性善“我固有之也”,不过这个善“犹水之就下也”,一个人不善,“非才之罪也”,即不是资质的罪过,而是“弗思耳矣”,未曾领悟罢了。说到这里,各位可以发现,不仅资质论站不住脚,就连环境论也岌岌乎殆哉了。
文章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想起我个人的经历——从个人修炼想到生活、学习乃至工作。我发现一个人坚持修炼,就是一个人不断提高、顽强进取的过程。一个人修炼得好,接近或者达到至善水平,这个人的生活、工作就会取得积极成果;如果一个人只注重具体知识的学习与实际能力的改进,忽视修炼,说不定很多方面达到一定水准之后就再也无法突破了——修炼不佳成为很多人各方面水平提高的瓶颈,例外可能有,也许不会多。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全国处于动乱之中,可是我所在的学校学习氛围很浓,直到今天我都没弄清是怎么回事。我有个同学,初三的时候几次考试每门课都是一百分,当时大概有七门课,这家伙就得七百分。当时他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毕业后考上大学。可是那时候大学都停办了。当时有没有高中我不记得,我只听说我初中时的大部分同学都被安排去北京郊区插队。考试得七百分的同学也不例外,在那之后那位同学如何,没有任何信息可资分享,是自己放弃追求了?也许吧。如果真是舍而不求,那才遗憾呢。
对我而言,情况有所不同。初中毕业后,考入北京一所外国语学校——名为考入,实为推荐。两年之后毕业,先在中学充任英文教师,前后供职两所学校。十年教师生涯结束,转行当媒体记者、编辑,八年多以后进入编辑出版领域,从事编辑、翻译工作。退休前十四年,再次转行,专门从事图书版权贸易工作,没想到在“无心插柳柳成荫”时干出了一些名堂。
尽管工作换了若干次,可是学习一直没断。学习不仅包括我的专业,还有很多其他方面,诸如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当然也少不了个人修炼。一九八四年通过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得大专文凭。二十多年后,我的专业技术职称从中级升为副高级,再到正高级,这使我退休后得以在一些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专业担任兼职教授或者导师,同时也使我有机会为一些出版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外出讲座超过百场。
孟子在其著作中有一句话,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意味深长,那就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八个字讲的是向善问题,可是用于人生的其他方面似无不妥。向善也罢,成才也罢,建功也罢,立业也罢,客观因素少不了,主观条件不可缺,但是若是忘掉一条,恐怕一切都将成为泡影,时间都会逝去无归,那就是孟子所说的“求”。一个“求”字不仅鞭策后来人修炼从自我做起,还鼓励有志者坚持不懈,只因一切目标的实现无一不有赖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坚持,不放弃,就会“得之”。得什么?一个“之”胜过千言万语,一个“舍”字,各种失意尽在不言中。
纵读《孟子》,“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给我启发最大,最为有力,当然也是我,可能还有其他人追求已久的答案。在本文结束之前,顺便说一句,修身做事,方向确定之后务在求而不舍,若有不成,“反求诸己”当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