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贤亮也在乎文学史吗

(2014-11-29 02:26:23)
标签:

文学

张贤亮

小说

伤痕文学

文学史

分类: 七嘴八舌
张贤亮也在乎文学史吗

陈九


    大陆著名作家张贤亮去世了。本来都忘了,这一去逝又想起来。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在读大学,他的作品正当红,大学生与文学是天生的情人关系,于是读张贤亮的小说就是一种必须了。他的《牧马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当时我非常欣赏这个题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真是太贴切了,男人只有和女人搂在一起才是真正完整的生命,当男人身单影孤时,那就是半条命呀,难怪惶惶不可终日呢。

 

张贤亮也在乎文学史吗

张贤亮


    还有他的《灵与肉》,伤痕文学的顶尖作品之一。那时人们憧憬未来,憧憬未来的最大特征不是把未来想得多好,而是把过去看得更坏。把过去描述得越悲情,走向未来的冲动就越强,文学上往往用“决裂”二字形容这种感觉的力度,什么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决裂,明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决裂,整个翻脸不认人,造过去的反就是进步。这一过程不断在近代史上重复着,张贤亮的作品正是那个历史转折点的灵光。我当时读《灵与肉》时激动不已,热泪盈眶,还写过一首《白马你奔向何方》的诗歌表达起伏的心潮。

    张贤亮的作品为那个苏醒的年代燃起一堆篝火。他与其留下的是思想,不如说是浓烈的情感,他的文字煽情胜于说理,我认为这正是他的优秀之处。文学需要思想性,但绝不能以牺牲情感表达为代价。写小说的初衷毕竟是情感力量,即便你想表达某种思想,那一定也是从情感触动中引发的理性辉光,并非什么理论体系,你还是希望把思想表述在形象的故事里,只要是故事,情感必须第一位,否则不如写论文算了。有个典型例子就是与张贤亮同时代的一部作品《晚霞消失的时候》,作者完全没弄清要写生活哲理,还是一个故事。他用大量对白陈述他的人生理念,宗教情结,而忽略了故事本身的情节发展与情感张扬,尽管名噪一时,但很难得到文学认同。张贤亮的作品恰恰相反,他的文字充满哗哗如潮的情感宣泄,炙热的性爱描写,夸张的阳刚力度,这给当时压抑过久,几乎快失去功能的世俗社会,无疑注入了一粒大剂量伟哥。

    我听说张贤亮后来淡出了文学圈,还听说他当了大官,做生意,还搞电影,反正不写小说了。文学这个东西与其他不同,不是单凭技巧或经验就能成事的。数学家靠数学的逻辑,工程师靠理论和丰富经验,小说家,其实不该称小说家,小说没有固定章法,怎样才算家,小说凭得是艺术冲动,写就有,不写就没有,好作品永远代表过去。写作是一种生命,就像性功能是一种生命一样,有初潮和更年期,而且每每先亡于生物生命的终结。每个作家都有终点,都有什么都不是的时刻,寂寞时刻。所以作家必须有撒手闭眼的气度,这才是对文学的忠诚。我并不觉得张贤亮后来不写有什么不好,做自己喜欢的事那叫本事,他的人生可以说少有的多姿多彩,令人羡慕。

    据张贤亮友人回忆,他人生最后时刻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学史是绕不过我的。这让我有些意外。一直以为他心胸豁达,天马行空我行我素,这从他不拘小节的私生活上略见端倪。凡放浪形骸者都会付出世俗代价,折抵一生功名,这是历史评价的死规矩,因为历史毕竟是学者写的,学者不在乎性情中人!你张贤亮潇洒一世,也在乎文学史吗?让学者们爱说啥说啥吧,说不说都无所谓,反正赤条条来赤条条去,身上的家伙与风情万种都没闲着,变成让世界更美好的一砖一瓦,夫复何求,人生何惜呢!

    张贤亮先生,我用深情的目光送你远行,你够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