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王小波一件“往事”

(2012-08-24 22:06:47)
标签:

王小波

欧洲

大猫

《黄金时代》

沉默的大多数

杂谈

分类: 梦里故园
与王小波一件“往事”

陈九

     往是足够往,事嘛却未必算事。那时是孩子,孩子有什么事。

     已故著名作家王小波写过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像《黄金时代》,《青铜时代》,《白银时代》,还有《沉默的大多数》。小波的父亲王方名是中国人民大学逻辑学教授,文革前后有段时间,他们一家就住在西郊人大的院子里。我对那时的王小波有印象,记得他提着叠型饭盒到食堂买饭的情景,那种饭盒当时很流行,层层叠起,据说创意来自欧洲,当时很多器皿都沿用欧洲造型,比如钢种锅,就是铝锅,五十年代的钢种锅很多是从匈牙利进口的。

     小波家住在老林园五楼,我家住老林园一楼,与五楼平行,中间隔一条几米宽的马路和柏树墙。小波比我大,当时十三四岁,个子较高。我们不同年级,来往并不多,他去食堂买饭时总沉默不语,不像我们这群孩子,喧闹着,滚成团儿往前跑。我记得有一次他父亲与人交谈,就在我家楼下,小波站在身后无语。那时我十一二岁,孩子对孩子很敏感,就像狗对狗猫对猫很敏感一样,是本能。我知道他是王方名叔叔的儿子,我跟他爸爸妈妈比跟他熟。

     现在想想那时的少年生活,恍若隔世,谁也不知长大会怎样?任何成功都不是预先设计的,特别像我们这些五零后,命运太动荡,充满戏剧性,小波未必想过会成为优秀作家。我们院子里还出了另一名作家,陈建功,建功长我五六岁,我俩同为人大附中孙凯飞老师的前后学生,当时他在木城涧煤矿当矿工,常跟我们这些小兄弟聊生活谈理想,拨除我们的懵恫。一晃四十来年过去,他们的人生竟如此闪耀,闪耀得像长明灯一样,岁月好奇妙。

     接着说不算往事的往事。

     林园楼的每个门洞里都有一排信箱,每单元一个,邮递员送报送信就放在里面。有段时间,信箱里散发出难闻的猫尿味儿,愈演愈烈,不久还传出猫崽子的叫声。我们几个孩子好奇,深入查看,竟发现信箱背后有个洞,味道和猫叫声都从那里传出的。我们用木棍伸进去试探,突然一只发飚的大猫伸手抓木棍,发出嗷嗷的吼叫,吓我们一跳。大猫吼时,还有小猫的叫声跟随,这下我们明白了,是一只大猫在信箱背后下了窝小猫。我们顿时兴奋,日子本来就寂寞,一切都按部就班没任何刺激,没刺激的成长是可悲的,可悲到连一只下崽的猫都不肯放过。

     我们立刻进入“战斗状态”。当年端日本鬼子炮楼的机会肯定错过了,但我们时刻准备着,现在机会来临,人们需要我们把这些大小猫都弄出来,恢复信箱的整洁宁静。我们带着神圣情怀,充满使命感,完全忽略了大猫小猫的母子关系,用拯救雷恩大兵的姿态驱大救小。

     一身材瘦小的孩子钻进信箱试图捞小猫,但被大猫逼退。局势很明朗,不赶走大猫便救不出小猫,赶大猫是当务之急。我们拼命用木棍往洞里捅,但有压迫就有反抗,大猫的抵抗原本就很正义,愈加强烈,局面呈现胶着。

     大家涨红的脸泛起汗水,奔前跑后不遗余力,“战斗状态”一目了然。正这时,王小波从我们楼前经过。本不说话,可我们热火朝天的干劲令他好奇,问,你们干什么呢?抓猫!他马上说,马云家的猫丢了,别是他家的吧?马云也住林园五楼,是小波近邻。他这么一说我们有些泄气,折腾半天如果是家猫就没劲了,人家怪罪我们怎么办?不,绝不是马云的猫。我们说,这是野猫,在信箱背后下了窝猫崽,我们要把它轰出来。小波走近看看,歪头向信箱里窥视,然后说,

     得用烟熏。
     用烟熏?

     他让我们找来一截烟囱,那时虽有暖气,但有些家庭嫌不够暖,仍烧蜂窝煤炉子取暖,找一截烟囱并非难事。我们找来烟囱,小波到外面拣些干草,塞进烟囱一端,将另一端伸进信箱对准那个洞,然后点燃干草。浓烟滚滚很快淹没了整个门洞,我们开始淌眼泪,面露疑惑。就在这时,一只斑斓大猫突然嗷一声从信箱中窜出,当着大家面跑出楼道,向林园五楼方向逃去。王小波弄灭冒烟的烟囱说,我没说错吧,你看,是马云的猫,我认识。随后大家说笑散去。

     后来,山河动荡,世事无常,人们离散。

     时光似水物换星移。当年的孩子正走向天命,心却依然年轻着,完全不可思议。这件事我并未忘记,但从没提起,即便后来我与小波成为人民大学同级不同系的校友,我认出他,他没认出我,也再未提过。现在说,一是斯人已逝,每当回忆往事便会想起他,想起他小时的样子,颇有感慨。二是,优秀作家是美好情感的化身,不该轻易遗忘,包括他们的成长,他们的童年。我们那个院子,同一时期竟走出两名当代优秀作家,不奇妙吗?别人可以无所谓,但对我来说,他们不止是平面文字,更是立体岁月,不是凭空出世,而是石破天惊前的卧薪尝胆,我与他们擦肩而过,我为此荣幸,也为他们的人生骄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