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 |
分类: 回国散记 |
中国殡葬:从火化到火葬
--回国散记之二十一
陈九
二十多年前,城里人死后主要是火化。从火葬场取回骨灰,要么放进灵堂,要么放在家里,化而无葬,因为与土没关系。我到一个同学家串门,客厅一角摆着他父亲的骨灰盒,紫檀雕刻,中间是照片。每次去我都拜一下,因为他父亲参加过湘江战役。老爷子活着时对我说,湘江都他娘的红了,十万红军的尸体里三层外三层堵住流水,我们是踏着他们的遗体冲出来的。老爷子没文化,才混个科级,进不了八宝山,骨灰就供在家里。
这次回国发现情况不同了,城市周边建起很多公墓,而且往往以什么什么山庄命名。我去过天津蓟县的元宝山庄,在清东陵以西几十里地的山坳里。前面是浩瀚的于桥水库,背后是安祥的元宝山,依山傍水,真是块清静自在的好地方。
山庄的领班小李带我们走访了墓园,他的京东口音让我想起当年在这一带当兵修铁路的激情岁月。‘我爹当年是民工,给你们送石料。’小李说。是吗,他现在干啥?他死了,塌方砸死了。我一惊,话憋在胸里出不来。小李却很坦然,一挥手把时空划破接着说,咱们这个山庄啊。我打断他,咱们?我们跟地下的算一回事?
据小李介绍,这些年人们越来越强调入土为安,中国的老传统改不了。原有的公墓已无法满足需求,建公墓成为方兴未艾的产业。城里人死后骨灰要下葬,找块风水宝地埋了,一是死者得安息,二是后人得护佑,连有些老干部的骨灰都从灵堂请出埋在这里。你看,小李一指,咱这儿安葬着很多市级的领导,比如这块称为‘革命大家庭’的墓地,是五位老干部的合葬墓,他们生前是战友,死后是邻居,子女也一块儿前来祭拜,是咱们山庄的镇山之宝。小李老爱说咱们咱们。
买块地多少钱?我问。那得看地方,‘革命大家庭’那块地是政府送的,要买这么大块地怎么也得十来万,加上立碑修围栏,估计得二十万。这么贵,谁修得起?嘿,不懂了吧。小李用专家的口吻说,修墓是积德行善的好事,人们可舍得花钱。中国人花钱几大项,医疗,买房,教育,再有就是为祖宗修墓。你看旁边那个山头了吗?看到了。咱们正在扩大,把那个山头植树造林,开成新墓区。
徜徉墓园,不由想起故去的先辈和战友,包括那位科级老红军。世事沧桑,我跟他儿子已失去联系,不知当年停泊在紫檀雕刻里的英雄灵魂,此刻已安息九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