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宁陶发展历史

(2009-03-11 16:42:02)
标签:

旅游

情感

历史

杂谈

    华宁陶,古称“宁州镇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器质细腻,釉色斑斓,留下了“宁州陶器烧得绿”的民谚,为云南名陶,有华夏古陶“活化石”之美誉,制陶业开华宁工业之先河。明末清初,随着产量、质量的提高,形成了享誉全省的华宁陶,华宁也因此被誉为“陶乡”。 玉溪

    自明朝初年江西景德镇工匠车鹏来到华宁,后与汪、张、彭、杨、向、魏、仲、高、范、付、晏、龚、柯姓合股在城北华盖山脚建窑制陶,遂成村落,并被民众誉为“碗窑村”。《宁州镇郡志》记载:车朋,明洪武年间迁居华宁,于城北华盖山麓建窑制陶,华宁陶业由此兴焉。 玉溪

    民国《新纂云南通志》记载:陶器以建水、宁州镇所产者为著名,有粗细两种,细者如花瓶、花盆、文具等,釉水式样,书画彩色均可观。作为云南名陶的华宁陶,究竟创烧于何时?在车姓未到以前就存在? 

    一是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华宁就有人类生息繁衍。1984年4月,在华宁境内的青龙新村,发现新石器遗址,采集到陶片40块、陶坯1块,有红陶、黑陶和灰陶,为盘、罐器物;矣渡同样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可以说华宁陶源于新石器时代。二是华宁青龙、新城和盘溪均有春秋战国时期滇国古墓群遗址发现,说明华宁古为滇国属地。华宁陶是古滇先民生产发展的产物。三是华宁华盖山、龙山和宝珠山蕴藏着丰富的优质陶土及釉色原料,适于制陶生产。从文献、碑文记载来看,车氏祖先选择华宁,首先看中了这点。 玉溪

    南诏时期边境的冲突,掳掠大批邛崃地区工匠,带来了先进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华宁陶的发展,使华宁陶生产技术产生了第一次突变。二是中原及江南地区移民,尤其是明代大规模移民,带来了中原及江南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云南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推动了华宁陶的发展。这是华宁陶第二次突变。明末清初,随着产量、质量和名气的提高,形成了华宁陶自由交易市场——“窑街”。华宁陶没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发展历程,是突变性的,正是得益于中原、江南及成都地区的先进技艺,使华宁陶突变发展,摆脱了原始烧制状态,得到工艺提升。 玉溪

    经过长期的研究改革,到了清朝末年,窑子改大了,形成一条龙,一条窑分做十四、五墩儿或十六七墩儿,四五家陶户合烧一条窑,最大每墩儿有七八幢。民国二三十年(1931年)后,有的窑子的墩儿已增大至十一幢了。到了建国初期,碗窑村共有十四条窑。 玉溪

    清朝末年,碗窑村陶户郑姓发明了蓝釉陶器,曾经风行一时,远近闻名。那时,众陶户都想烧出这种釉色的陶器,虽经多次试验,不获成功,而郑姓又不传与他人。因此,发生了下面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据老工人汪之鹏说:有一天,窑户们查实了郑姓关门在家配制蓝釉,于是抬了一架梯子从郑姓屋后爬上屋顶去偷看,恰好那姓郑的告诉妻子说:“今天早上的米汤留下来配釉,莫把它倒了。”后来,众陶户便照此法配制蓝釉,获得成功,一直传到现在。 玉溪

    600多年来,宁州镇陶业人继承传统工艺,致力于陶艺的发展,古老的陶艺焕发出勃勃生机。产品以宁州镇特有的优质白胶泥为原料,烧制出的陶器质地细腻,造型美观,色泽鲜艳,其釉色黄如纯金,绿如翡翠,白如羊脂,兰如宝石,紫如剑气,青如松烟。产品由单一的生活陶发展至建筑陶、园林陶、工艺陶和东巴文化陶五大系列700多个品种,年产陶600余万件。 玉溪

    宁州镇陶还有自己独特的节日——祭窑神,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至十五,碗窑村窑神庙(三圣庙),全县窑户、窑工于此集会,祭窑神,是全县窑业的行会活动。宁州镇陶神庙联“宜古宜今,彝、鼎、尊、同述作;亦文亦质,官、哥、柴、定共流传”,可谓“五千里方圆有宁州镇陶器、六百年技艺源景德瓷都。

 http://www.yuxinews.com/source/A10/images/200935279202.jpg    http://www.yuxinews.com/source/A10/images/200935279203.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北盘江大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