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2017年一模语文试卷各版块阅卷评分标准

标签:
2017年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阅卷评分标准 |
分类: 语文教研 |
海淀区2017年一模语文试卷各版块阅卷评分标准
来源:海淀区语文阅卷小组
【总体考情分析】
海淀一模语文阅卷结束,平均分102,130以上3%,120分以上8%。作文平均35分,历史新低。
窥斑见豹,也许我们能从阅卷时的评分标准找到些答案。
文言文阅读主观题评分标准
【试题回放】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夫经所以载道,而言所以明道,何以多为!
【参考答案】:经书是用来承载道的,言辞是用来阐明道的,哪用得着这么多呢!
【评分标准】:每分句1分,共3分。
【评分细则】:
①“所以”,用来……的,两句中的“所以”都答对,1分;
②“载”和“明”,承载和阐明,都答对1分。
③“何以”,“为什么”或“凭什么”均可。“多”字可理解为“说、学”,1分。
【典型问题】:
①文言基础复习有漏洞,“所以”误译成“之所以”和“可以”;“明”字的使动用法;第三分句不得分居多,对在“何以……为”句式中“为”字作为语气词用法复习不够充分。
②勾连前后文理解意识弱, “经”字误译成“经验”“经历”;“道”字误译成“道路”和“道德”。第三分句意思理解反了,误译成“怎么会嫌多”“多多益善”较多。
【试题回放】
②走请终身诵服斯语。
【参考答案】:我要终生记住并践行这句话。
【评分标准】:“请终身”、“诵服”、“斯语”三个要点各1分,共3分。
【评分细则】:
①“请”,意为“请允许我”,可理解为“要、愿意、请求”。
②“诵服”,意为“记住并践行”。“诵”,翻译成“记诵、记住、背诵、传诵”均可;“服”,翻译成“实践、承担、使用、做到或从事”均可。“诵”和“服”二字译对一个,即可得1分。
③“斯语”,意为“这句话”,可理解为“老师的教导”。
【典型问题】:
①对象错误,半数学生对“请允许我”这种敬辞陌生,造成有的直接翻译成“薛季宣请求”,没有准确表达出敬辞和谦辞特有的语气。
②理解错误,如“诵服”误译为“朗诵和服从”、“朗诵的衣服”;“斯语”误译为“斯文的言语”; “走”误译为“离开”,部分学生没有发现注释里的相关信息,
【答案示例】:
第一组
①书中寡要所以记载道理,言语多要所以使道理明确,这样做才能更多地知晓道理。(0分)
②离开了带走了终身诵诗的服装。(0分)
第二组
①
②
第三组
①书能承载道理,而语言可以使人明白道理,怎么才能做得更多呢?(1分)
②离开后一辈子都诵读这句话。(1分)
第四组
①经书可以记载道理,而先生的话可以使道理让人明悟,哪里会觉得多此一举?(1分)
②我愿意一生都诵读服从先生说的话。(2分)
第五组
①
②我请求一辈子记住服从这句话。(3分)
第六组
①那六经是用来承载道理的,而古今百氏的话是用来明晰道理的,为什么多学呢?(2分)
②我请求终身记诵这句话。(3分)
第七组
①经书是用来记载道理的,而语言是用来讲明白道理的,为什么要多呢!(3分)
②我愿意一生诵读实践袁先生的教导。(3分)
【试题回放】
13.根据第二段内容,请用三个熟语(包括成语)从不同角度概括薛翁这一人物的特点。(3分)
【参考答案】:(括号内为可替换答案)
鸿儒硕学(博闻强识、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博学多才、博古通今、知识渊博……)
深居简出(高深莫测、卓尔不群、特立独行、真人不露相、大隐隐于市、来无影去无踪、神龙见首不见尾、闭门不出、行踪不定、隐姓埋名、为人低调、独来独往……)
不慕荣利(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声名远扬(闻名遐迩、久负盛名……)
洞若观火(高屋建瓴、洞见症结……)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授人以渔、教导有方……)
自视清高(清高自傲……)慧眼识珠、直言不讳…………
【评分标准】:答对一个得1分,从不同角度答对三个即可得3分。
【评分细则】:
①确定概括的对象及其特点;
②注意概括角度和语言形式要求,角度重复、生造“四字短语”均不得分;
③关键字写错,不得分。
④所答熟语超过三个,只判前三个。
【典型问题】:
①审题不细,把袁溉和薛翁混为一谈,张冠李戴失分。
如:持之以恒、神机妙算、敏而好学、厚德载物、见贤思齐、足智多谋、智勇双全、三顾茅庐
②理解不准,概括失当失分。
如:默默无闻、早出晚归、自食其力、自给自足、诲人不倦、通情达理、随心所欲、不近人情、放浪形骸、不拘小节、乐善好施、恃才傲物、性情中人、梅妻鹤子、微言大义、大智若愚、不耻下问、猪鼻子插葱、一瓶不满半瓶摇……
③角度单一,答案重复失分。
④词汇量不够,自造短语,不规范失分。如:隐逸脱俗、低调孤僻、高雅淡泊、随性任意……
⑤错字较多,如:深居浅(简)出、旬旬(循循)善诱、独道(到)见解
【答案示例】:
0分:有勇有谋,宽容大度,持之以恒0分:低调孤僻、高雅淡泊、随性任意
1分:学识渊博,为人低调,善于识才;2分:满腹经纶、深居浅出、淡泊名利
3分:教导有方、循循善诱、久负盛名;
【试题回放】
14.文章写了袁溉的哪些过人之处?请概括回答,并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5分)
【参考答案】:
第一问:过人之处
①有立雪程门的精神(见贤思齐、持之以恒、锲而不舍……);②有见微知著的预判力;
③有明察秋毫的辨别力;④深谙以寡御多、以简驭繁之术(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智勇双全……)。
第二问:启示
【补充答案】:厚德载物……
【评分标准】:“过人之处”一点1分,不同角度答对三点即可得3分。
【评分细则】:过人之处+运用到生活的某方面+分析其价值意义作用原因等
①概括应使用褒义词或短语,且角度不同。
②用词应突出程度:比如,“程门立雪”比“谦虚好学”更突显程度过人。
【典型问题】:
①读题不准确,回答“过人之处”未突出“过人”;
②缺乏概括能力,一种现象是“过人之处”概括混乱重复,另一种是只概括事件而不概括人物。
【答案示例】:
①过人之处:①袁先生为求道,多次上门拜访薛翁;②与人交流十分和善,听人说完才发表意见;③用计赶走金兵,保一方平安。启示:我十分欣赏袁先生求学意志的坚定,无论经受多少次拒绝都不放弃,终于感动了老师,我们这些学生也要学习他这种坚持不懈的品质。1分
说明:“过人之处”都只是事实的概述,没有人物过人之处的概括提炼;“启示”只是简单落在值得自己学习这个结论上,没有涉及到为什么,得1分。
②他不为落第而颓丧,心态乐观;他被薛先生几次拒绝而不气恼,谦逊有礼;面对奸人临危不惧,而且一眼看出是坏人,明辨是非。我们在求学的时候,也应该像他一样,对于正确的事情坚持到底,不要遇到挫折就止步,才能像袁溉一样见到高人受其指点。(2分)
说明:“乐观”程度不够,不算“过人之处”,0分;“谦逊有礼”结合事例陈述“几次拒绝”,体现过人之处,1分;“明辨是非”概括不准,应该是“明察秋毫”,0分;“启示”,未涉及“为什么”,1分。
③袁溉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发现邻家薛翁就是有名的薛先生;发现过往客人是奸人,有坚定的判断力;有勇有谋,在不利条件下击退金人。我得到的启示:在不利条件下不要放弃,要用计谋攻击敌人弱点,取得胜利。(3分)
说明:“敏锐的观察力”和“有勇有谋”概括准确,“坚定的判断力”与“敏锐的观察力”重复,得2分;启示较简单,没有揭示价值意义,得1分。
④军事上有谋略,求学上有耐心,学术上博学;有远见,能看出岳府之难,机智,军事上善用巧术计谋。从他向薛翁求学,可以看出他的内心的透彻、聪慧与知识广博,他从一开始拜访受谩骂到坚持拜访,体现其耐心与对一件事的执着。我们在生活中为自己所求一事也应有如此的执着,求学亦是,为了自己内心向往的大学或成果,应当对其付出耐心与不懈的奋斗,最终才能学有所成。(4分)
说明:“军事上有谋略”“善用巧术计谋”,1分;“求学上有耐心”“坚持拜访”,1分;“启示”用在学习上,且有原因分析,2分。
⑤本文写出了袁溉的博学多才、机智灵敏、坚持不懈,善于识人并能准确预料事情走向,有勇有谋,处世通达。从他的坚持不懈地向薛先生递名片求见一事中,我明白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在我的学习生活中,若想取得成就,也要向袁先生一样坚持不懈地努力,直到事情成功。(5分)
说明:“博学多才”“坚持不懈”“有勇有谋”概括准确,且皆是过人之处,3分;“启示”用在学习上,且有意义分析,2分
⑥锲而不舍的求学态度,与人言必称善的君子之风,巧计克敌的过人智慧;其中与人言必称善的君子之风带给我启发:生活中与人交流常会有言语不合,此时若能如袁溉一般以君子之风平和面对,很多争执就会化为无形,人际关系也会更加和谐。(5分)
说明:“过人之处”条分缕析,程度准确;启示能从人际交往方面分析意义效果,2分。
评分细则:
(1)来诗:答出鹭鸶悠闲,1分;答出鹭鸶有物欲,总在思考谋取眼前之物,1分;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阐释,1分。
(2)刘诗:答出鹭鸶胸怀高远、潜心修炼、不甘寂寞等特点,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解释,1分。
典型问题:
1. 不读诗歌,随意下结论,有思维惯性。集中表现在对来鹄的诗歌的理解上。
2. 不审题,答非所问。很多同学答的是作者的情感,而题目问的是鹭鸶的形象。
3.不结合原句分析,没有关注题目中“请结合诗句内容回答”的要求。
答案示例:
6分:各个得分点均有涉及
来诗前两句是鹭鸶依傍清波翘足独立凝神静思的形象,后两句写其如果看见鱼而没有羡意将被人看作更悠闲的姿态。这鹭鸶还没有完全达到超然闲适之态,仍眷恋世间物欲。刘诗中首联点明鹭鸶生来孤高,颈、尾联分别写其欲离别住所总凝视晴空,志在修羽要成为鸾凤,可见它是脱俗的,不满于现状,志向远大。
5分
答出来诗中鹭鸶的悠闲,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得2分;答出刘诗中鹭鸶的特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得3分。
来诗中鹭鸶依傍清波,翘足独立的清闲的景象以及最后一句中的“闲”体现出了鹭鸶的悠闲自在,描了鹭鸶无忧无虑的形象,刘诗首句以“洁白”的外貌,突出了鹭鸶的孤傲与清高,“向晴空”、“志在潜修羽”、“别苇丛”则写出了鹭鸶是由远大理想的,并不安于现状。
4分
例1:来诗中的鹭鸶的形象涉及第一点,涉及第二点,但理解有误,能够结合句子诗句分析,得2分;抓住刘诗中的鹭鸶形象希望冲上云霄这一点,但是不显豁、充分,结合诗句进行了分析,共得2分。
来诗前两句的鹭鸶依傍清波,翘足独立,凝神静思,展现出一个优雅、安静的鹭鸶形象,后两句写出如果见到鱼都没有羡慕的意思,向着人的姿势就更闲适,展现一种孤傲、闲适的形象,展现作者的孤傲和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刘诗中首项展现出它的孤高、优雅,中间两联写偷看鱼儿、翘立荷花枝头,羡慕伴侣,飞下居所,目望晴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鹭鸶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写出它的活泼。尾联希望冲上云霄,迎接凤凰,展现他对志向的追求。
例2:对来诗的把握仅是沾边,给1分;对刘诗的把握还比较到位,得3分。
来诗中鹭鸶“消尽年光”,耗费了许多时间静思,而刘诗写它“窥鱼”、“慕侣”、“下巢”、“凝目晴空”,更加生动地表现了鹭鸶的生活状态;来诗转折角度在鹭鸶“羡鱼”,意为尽管状态悠闲却内心不够无拘无束,刘诗则认为鹭鸶“窥鱼”是为了辞别居所,心向长空,直上云霄,气势更为宏大,表达了凌云般的豪情壮志。
例3:来诗中的鹭鸶的形象涉及第一点,未能涉及第二点,能够结合句子诗句分析,得2分;对刘诗中的鹭鸶形象理解到位,但未有结合诗句做分析,得2分。
来诗塑造了一个依傍清波,凝神静思的悠闲的鹭鸶形象,刘诗笔下的鹭鸶这是洁白孤高,潜心修炼,有朝一日能摆脱现状,渴望成为如凤凰一样的有志鸟儿形象。
3分
例1:来诗中鹭鸶的形象把握不准确,当然结合原句分析就无从谈起了,得0分;对刘诗中鹭鸶的形象把握较为准确,能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得3分。
来诗中“若使见鱼无羡意,向人姿态更应闲”意在表现鹭鸶的高傲,作者欲借此表达自己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专注于自己的闲适之情;而刘诗中“向晴空”、“别苇丛”、“潜修羽”则在表现鹭鸶的积累,以待厚积薄发,表达了作者对于此时环境艰苦,是为了未来的美好生活作蓄力的积极态度。
例2:来诗中的鹭鸶的形象把握不到位,结合原句分析就无从谈起了,得0分;对刘诗的鹭鸶形象概括基本到位,但未能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得3分。
来诗前两句描写了鹭鸶在水中的形态优美,后两句通过鱼的侧面描写突出了鹭鸶的体态优美,表达了诗人对鹭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刘诗则描写了鹭鸶多个情景的画面,最后两句写出了鹭鸶欲成鸾凰的心性,同时以鹭鸶自喻,表达了对远大理想愿望的追求。
2分
例1:来诗中鹭鸶的形象把握不准确,当然结合原句分析就无从谈起了,得0分;对刘诗中鹭鸶的形象把握不够准确,能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得2分。
来诗描写鹭鸶依傍清波,翘足独立,凝神静思的神态,表现出它的孤独无依,高傲不亲,感觉不易接触,作者影视愁思慢慢。刘诗中的鹭鸶虽然洁白孤傲,却也会有羡慕它物生活的情感,更易接触更亲近,而且它还心中有志要潜修羽翼,接着鸾凰飞离苇丛地,似乎作者的自喻希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
★例2:学生答题的角度比较独特,从形象的动和静的角度来概括鹭鸶的形象,如“凝神静思”“时而静立”“时而飞翔”等,后面又提到积极向上,得2分,但结合原诗分析不充分,而且未能看到来诗的鹭鸶形象的第二点,语言较差,综合得2分。
来鹄笔下的鹭鸶是一个静态的、沉稳的,而刘象笔下的鹭鸶是一个动态的。来诗一二句所写,鹭鸶翘足独立,凝神静思,而刘诗所写的三四句,时而静立,时而飞翔,来诗更多些的是鹭鸶的清高,刘诗更多写的是积极向上。
1分
来诗中鹭鸶的形象把握不准确,当然结合原句分析就无从谈起了,得0分;对刘诗中鹭鸶的形象有一些把握,但不充分,得1分。
来诗的鹭鸶体现的是它在晚年时的平凡与普通,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光泽,却依然用孤傲的样子看待世界。而刘诗的鹭鸶则是纯洁高贵,生机勃勃,充满了对生活的渴望也有对未来的信心,相较于前者的沉寂高冷,后者则是生机满满。
0分
例1:刘诗的鹭鸶表现出了它的高洁。
例2:来诗表达作者希望闲适的生活;刘诗表达作者高洁,不愿与小人同处。
优秀答案示例:
1.来诗“消尽年光伫思间”塑造了一个深沉静思的鹭鸶形象,随后“若使见鱼无羡意”则表现了因窥鱼有所向往而不得闲适舒展之姿态。刘诗首联就塑造了鹭鸶洁白孤高,与众不同,优雅从容的形象,颈联“凝目向晴空”则塑造其向往辽阔苍穹而潜心修炼、勤恳沉稳有目标的形象。
2.来诗中鹭鸶神情悠闲,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写出其驻足神态,但笔锋一转,见鱼露羡。以鹭鸶喻人,说明若不是有所需求,姿态更应悠闲。刘诗中其以孤高高洁品性,纵使身在世上浮沉,却心向晴空,总有一天别苇丛,接鸾凤,托物言志,表现作者的远大抱负理想。
3.来诗中鹭鸶表面凝神静思、体态优雅,实则满心是对鱼的渴望,并无真正闲逸心境,可见诗人对之有讥讽意,可能意在那些表里不一,心慕名利之人;刘诗中其心志高洁、孤傲清雅,不仅仪态优雅动人,更贵在有凌云之志,为此潜心修理羽毛,等待一飞冲天。
4.
5.
6.
8.
文学作品阅读主观题评分细则
22. 纵观全文,说说作者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先是忧虑(“忧虑袭上了心头”),吟唱是那么美好,而老一代的骚坛诗人或年事已高,或已故去,作者为传承问题担忧。(第4段)
再是感动(“我心里一热”),听到徐正端嘱咐把他师传的宝贝《韵学津梁》印给更多人,作者被他的责任感和胸怀打动了。(第6段)
最后是高兴、欣慰(“我的心特别爽快”),看到卢琼有热情和能力继承吟唱事业,作者感到吟唱也是人之天性,传承大有希望。(第9段)
评分标准:
三处心情变化及原因,各2分。其中描述心情,1分,原因分析,1分。
典型问题:
1. 学生有梳理文本、划分层次的意识和能力,但是不够严谨细致。因而筛选信息不全面。第一处、第三处心情变化及其原因概括分析比较准确,基本可以得到4分。第二处心情变化及其原因遗漏较多。
2. 概括“心情”用词不准确,不注意借助原文信息加以概括。将“心情”理解为“感情”,因而概括不准确。
3. 变化原因的表述不够具体准确,一带而过。
样例分析:
6分:三处心情变化及原因分析准确。
作者夜里被虫鸣惊醒心里十分忧虑,是因为担心吟唱这一典传统技术因老一辈的去世而失传中断,后来因为徐正端要他印《韵学津梁》发给诗友来传播吟唱,这让作者心里一阵热,十分感动和欣慰。后来看到卢学俊教他儿子吟唱,他儿子也在学吟唱,还自己写诗,感到吟唱还有光明未来,心里十分高兴,特别爽快。
5分:第一处、第三处心情变化及原因分析准确,第二处原因分析不准确。
首先是恍惚,因为我在梦中分不清虫吟唱的心情,然后是忧虑,因为我梦到老一辈吟唱诗人的吟唱,可是都要逝去或已经逝去,吟唱后继无人;之后是感动和温暖,徐正端将他的宝贝《韵学津梁》交给了我,让我传承下去;最后是欣慰和爽快,因为我看到了卢琼这类可以传承吟唱的诗人。
4分:第一处、第三处心情变化及原因分析准确,第二处心情概括不准确,原因分析不明确。
虫声吵声一片,痛苦又与欢乐交织——欢乐——忧虑——欣喜——充满信心,爽快
作者听到虫声想起老吟唱诗人吟唱的动听,感到欢庆,但随即又想到老吟唱大师将不再,若无人欣赏这技艺,吟唱将不复的忧虑、感慨;而后骚坛诗人亲自教年轻人吟唱,致力于传承,且吟唱的文化基因已扎根,作者又对吟唱有了信心,爽快了。
4分:第一处心情变化及原因分析准确,第二处心情概括准确,原因分析表述不准确,第三处心情概括不明确,原因分析准确。
文章开头听到虫鸣,感到舒适,心情很愉悦,后作者从虫鸣中听到许多吟唱,心情是激动的;凌晨又被虫鸣吵醒,心情变得忧虑,担忧中国传统吟唱的传承,后作者带明月学吟唱时,老人让作者印宝贝的册子让作者感动;拜访卢学俊时,看到卢琼,作者充满希望。
3分:第三处心情变化及原因分析准确,第一处心情概括不准确,原因分析表述准确,第二处心情变化及原因分析不准确。
作者由晚上的蝉鸣引出了骚坛老一辈诗人吟唱画面的想象,怀旧之情涌上心头。凌晨被蝉鸣闹醒后想到现在骚坛老诗人们的健康现状,不由得有些感伤心情开始低落。后来又想到老一辈诗人的吟唱技巧没有被良好的传承,心情便低落,最后探访卢学俊后,知道有像卢琼这样的青年才俊在努力学习传承骚坛的吟唱而欣慰,心情爽快了。
23. 第③段对几位骚坛诗人吟唱的描写颇有表现力。请从【甲】【乙】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4分)
【甲】李国杰,颤颤抖抖,一身朴素,面容枯干,长长的白胡子像鸟儿的羽毛,如果来一阵风,他会像鸟儿一样飞上天。他的吟唱是天籁,能让河流苏醒,沿着他的诗行,可以找到太阳的光芒。
【乙】他在吟唱时,嘴巴一张一合,像在喷吐一粒粒饱满的果实。耕田犁地时想出一首诗,他就在牛尾巴后面,拖着长长的尾音,深情地吟唱。
答案示例:
【甲】作者把李国杰的吟唱比喻为天籁,把吟唱带给人的美好感受形容为“能找到太阳的光芒”,并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强调他的吟唱“能让河流苏醒”,形象地写出吟唱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或: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以及比喻、夸张和拟人等手法,极写李国杰的吟唱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这与前面多用短促的四字词语形容李国杰的老态龙钟形成对比,突出了吟唱的巨大魅力。
【乙】文章把李盛良吟唱时嘴巴一张一合的样子比作“在喷吐一粒粒饱满的果实”,形象地写出声音的流畅圆润和神情的专注饱满;语言与人物身份贴合,与后面写他“耕田犁地”“跟在牛尾巴后面吟唱”形成呼应,表现了吟唱与生活的相融相契。
或:李盛良耕田犁地时想出一首诗就在牛尾巴后面深情吟唱,这个场景画面感十足。特别是“拖着长长的尾音”“深情”这些细节,不仅写出了吟唱的特点、李盛良的投入,也把读者带进了诗歌与普通生活浑然相融的美好情境中,颇具感染力。
评分标准及细则:
1.要从整体上进行赏析。
2.在从整体上进行赏析的前提下,从角度,内容,效果三个方面赋分。
3.赏析角度:比喻、夸张、拟人、诗一般的语言、画面感、对比、呼应等
样例分析:【甲】
4分
【甲】对李国杰吟唱的描写运用了夸张、渲染的手法,虽然他本人朴素,面容枯干,但他的吟唱如鸟儿一般轻松自由,如天籁之音,连河流也因他的吟唱苏醒,形象的将其吟唱的明丽、生机展现,表达了作者对李国杰吟唱如太阳光芒的赞美、欣赏。
3分
甲句首先对李国杰进行外貌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将白胡子比作鸟儿的羽毛,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年长智者的形象,同时又将他的吟唱比作天籁,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能让河流苏醒的李国杰的吟唱的动听,又写出了他的吟唱给我希望,让我找到太阳光芒。
2分
甲处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李国杰白白的胡子比作鸟儿的羽毛,生动形象的写出老人胡子的柔软,以及侧面体现了老人吟唱时的慷慨激昂,作者还将老人的吟唱比作天籁,生动形象的写出老人吟唱的动听,表达作者对老人吟唱的赞美之情。
样例分析【乙】
4分
乙: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吟出的诗作比作一粒粒饱满的果实,李盛良吟唱时正如喷吐它们一般,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吟唱之情景,果实将诗作具象化,”饱满”体现出吟唱者功底之深厚,吟唱之美好。又描绘其耕地时想到诗作而吟咏,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画面,清新淡雅,极具画面感,均表达出作者对吟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3分
我选乙,作者将李盛良在吟唱时,嘴巴一张一合比作喷吐一粒粒饱满的果实,生动形象地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他的深情吟唱。后又描写他在耕田时吟唱的样子,拖着尾音,表现出他吟唱时的快乐、深情。
2分
乙处,“像在喷吐一粒粒饱满的果实”写出了李盛良吟诗时吐字清晰饱满,字字入耳,给人以清晰饱满的听觉享受,“耕田犁地”更写出了李盛良吟的诗贴近自然,有乡土的气息,“在尾巴后”“拖着长长的尾音”写出了他尾音处理的效果之好,使人享受了场极致的听觉盛宴。
24.第⑦段文字写出了“虫鸣”怎样的特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5分)
参考答案:
特点:声音大、力度大(声嘶力竭)、范围广(到处都是)、声势壮(有组织,千军万马)。
用意:与骚坛的寂寥现状形成对比,表达了发展、壮大吟唱队伍的期盼之情。
评分标准:
特点:2分,一共三点,答出其中任何一点给1分。
用意:3分,①将“虫鸣”与“吟唱”合理关联1分(比喻、类比、象征、暗示、衬托、对比等均可);② 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2分(发展、壮大吟唱队伍的期盼、希望之情;对吟唱队伍壮大,后继有人的信心),有对情感的分析但表达不够准确,酌情给1分。
样例分析:
5分(2+3):“虫鸣”特点概括准确全面;写作用意分析准确。
写出“虫鸣”有力量,声音大,分布广,声嘶力竭的特点。作者用虫儿的吟唱象征诗人的吟唱,写虫子叫声大,是表达了如今学习吟唱的人数在逐渐壮大,吟唱这一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同时更多人重视吟唱这一传统文化,作者对此感到欣慰。
4分(2+2)“虫鸣”特点概括准确全面;写作用意在表达作者情感作用的分析上表述不够准确。
虫鸣响亮,四处皆是,整齐有组织,气势恢弘。在徐正端培养后代骚坛诗人的那个晚上,虫儿的吟唱如最美诗歌,作者对虫鸣的描写暗含的是对骚坛吟唱诗人得以传承下去的欣喜,同时也流露出希望吟唱技艺为更多后辈学习传承之意。
3分(1+2)“虫鸣”特点概括不全面;写作用意未分析出“虫鸣”与“吟唱”之间的关联,在表达作者情感作用的分析准确。
“声嘶力竭”写出了虫儿临死时鸣叫的卖力但已是强弩之末。映射出骚坛老一辈诗人的吟唱虽好听但已力不从心了。“千军万马”写出了鸣虫之多,气势之大。寄托了作者对骚坛吟唱有更多的后继之人的希望和期待。
3分(2+1)“虫鸣”特点概括准确全面;写作用意对 “虫鸣”与“吟唱”之间的关联表述不准确,在表达作者情感作用的分析表述不够准确。
第7段写出了虫鸣的不断以及各处都有虫鸣,同时也写出了虫鸣的力度之大,虫鸣代表着吟唱的声音,传承的吟唱的人多如各地的虫鸣同时不会失传,不会间断,吟唱会一直响下去,并且各地的吟唱诗人都在为吟唱的传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2分(1+1)“虫鸣”特点概括不全面;写作用意分析不明确,不准确。
第七段中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虫鸣比作千军万马,生动形象的体现了虫鸣的声势浩大,这样写承接了上文徐正端将不传之书让作者印给诗友的激动感动之情,引出后文探究骚坛现状还存希望,这声势浩大的虫鸣体现了中国吟唱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作者的激动之情。
阅卷情况分析:
存在问题:
1. 特点概括不全面,不准确,角度概括重复。
2. 审题不到位。题干中“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关键词是“这样写”,指的是作者把虫鸣声写得如此有声有势。因此,其用意是用虫鸣来比喻未来的吟唱事业,作者相信有徐庆端这样的大师传承技艺,吟唱队伍一定可以壮大,吟唱事业一定能够继往开来。而学生将题目理解为“写虫鸣”的用意。因此答线索、承上启下、呼应等结构作用,均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