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生,语文学科必然会考出好成绩
(2011-11-29 11:39:07)
标签:
北京考生语文学科必然考出好成绩教育 |
分类: 语文教研 |
参加北京高考的考生,语文学科必然会考出好成绩。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不是哗众取宠么?
听我慢慢道来。
2011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平均分是102.1,成绩“骄人”。
北京的语文高考,用我们业内人士的话说就是:降低试题难度,提高表面分数。
我们把山东省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和北京高考语文试卷放在一起来比较一下。没有什么用意,只是借此给北京考生鼓劲,也给在北京借读而户籍不在北京而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的考生和家长提个醒。
语言基础知识部分:
【山东卷】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磅秤/磅礴仿佛/佛手瓜 刨除/刨根问底
B. 钥匙/汤匙漩涡/涡轮机 调节/调虎离山
C. 驻扎/扎实亲事/亲家母 伎俩/仨瓜俩枣
D. 果脯/胸脯胳臂/长臂猿 倔强/强颜欢笑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签署 发贴子 雍容华贵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B. 端详 螺丝钉 额手称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 惊诧 震慑力 眼花瞭乱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D. 延袭 扫描仪 不屈不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办公人员的座椅高度是非常有讲究的。专家___,许多人办公座椅的高度都存在一定问题,久坐会__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工作性质把办公桌调整到一个__的高度,然后再依据自身情况来调整座椅的高度。
A.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
B. 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乔明志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
C. 在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D. 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B. 《尚书》记载,东方的夷人部落民风淳朴,人们好让不争且取予有度,因此这个部落被称为“君子之国”。
C. 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占九成以上,为271.6万人。
D. 随着大运会的日益临近,深圳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迎接大运会已成为展现志愿者风采的广阔舞台。
【北京卷】
一、本大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活性炭
B.协奏曲
C.威慑力
D.笑咪咪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浸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D.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板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C.崇安髭蟾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前在崇安发现而得名。
D.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写了与楚汉相争时的项羽有关的事。
B.“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这幅对联所写的内容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相关。
C.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他所创作的90多不小说,总名为《人间喜剧》,堪称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D.海明威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
5.在文中①②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
A.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B.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C.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D.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说明文阅读部分:
【山东卷】
二、(9分,每小题3分)
6.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提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7.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C.观察、审阅、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成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北京卷】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14.下列说法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焦油滤清器的研制,使柴草直接燃烧所产生的灰分远远少于原煤。
B.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在规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C.利用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利于环保。
D.我国农户、村镇、县市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15.文中谈到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有“几个关键技术”。请根据文章简答这是些什么技术。(5分)
名篇名句的默写
这些只需死记硬背就轻而易举拿下分数的,北京赋8分,山东省6分(课外的占2分);
【山东卷】
1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2)蟹六跪而二螯,
(3)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舞榭歌台,
(4)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北京卷】
11.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8分)
①莫春者,
②鹏之徙于南冥这,
③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④衔远山,吞长江,
⑤楼船夜雪瓜洲渡,
⑥
诗歌鉴赏部分
北京是7分,山东省8分。注意:北京的试卷送学生3分的选择题;
【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1)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①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文言文阅读
山东省是四个选择题加10分的翻译题,共22分。北京是4个选择题加五分的断句题,17分。我们知道,文言文阅读最难的就是翻译,北京在这方面做的是“绝”透了:翻译么?几乎是0分(如果第8小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偶尔考出来的话那就是3分的分量)!
【山东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B.泽命不渝,信也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B.拱手而问曰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A.①③⑤
C.②③⑤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北京卷】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难成而易败者
B.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
C.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
D.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B.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C.使曹子计不顾后
D.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
D.遁逃奔走,(然)不死其难,不可谓勇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远处,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熹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作品阅读部分
山东省是18分,北京仅仅15分(小作文除外),包括一个4分的双项选择题!山东卷?看都不敢看:两篇文章,一篇小说一篇散文,选作其中一篇,全是主观题,题型齐齐全全!
【山东卷】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9.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4分)
20.结合文意赏析两处划线部分。(4分)
21.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22.“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9.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的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4分)
20.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两划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21.文中为什么重点介绍金星的情况?(4分)
22.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6分)
【北京卷】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濛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既从空间的描述祁连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17.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
语言表达呢
谁都知道被誉为“高考试验田”的分量,山东省是12分,北京“进化”到了只有区区的0或3分!为什么说是0或3呢?语言基础题第五题要么考文学常识要么考表达部分里的“连贯”,考“连贯”的话就是3分,不考的话语言表达部分就是0分了嘛!
【山东卷】
五、(12分)
16.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②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
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余座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高考资源网
④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⑤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
⑥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固然不错。
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表所包含的主要信息,填在方格中,表述中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发展前景 |
人数 |
百分比 |
部分网络语言会进入汉语词典 |
336 |
26.7 |
网络语言会代替传统语言 |
84 |
6.7 |
网络语言经过规范,会进入日常生活 |
818 |
64.9 |
网络语言最终会消亡 |
22 |
1.7 |
18.假如你是广播电台少儿栏目的主持人,请根据少儿听众的特点,重新表述下面一段文字的划线部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80 个字。(5分)
余下的分数,北京就以阅读延伸题的形式考出来了,共两个,每个10分。只要答够200字就给一定的分数。
【北京卷】
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19.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