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好莱坞往事 |
分类: 娱乐评说 |
谈起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似乎太过遥远。然而,对于1963年出生的昆汀来说,那个年代的好莱坞才是他最迷恋、最向往的天堂。

1969年的好莱坞,处在由电影制片厂主导向明星时代的转型期。瑞克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电视剧演员,和所有的小明星一样,他也走到事业的瓶颈期。一方面,电视剧给自己的平台太小,他需要进军大银幕来展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在竞争激烈的好莱坞,有能力、肯努力的人实在太多,想要脱颖而出,不仅需要扎实的功底,还要有那么一点点好运气。
同样尴尬的还有他的特效替身兼好搭档克里夫,部队退伍的他,没有更多其它的技能,只能靠帮助瑞克打点日常琐事度日。
电影的前半部分散发着浓烈的怀旧气息。无论是进退维艰的中年演员,还是纸醉金迷的盛大party,通过复古的镜头和黑白影像化的处理,轻易就将观众拉回到那个年代。
对于喜欢这种环境的人来说,生活中充满着太多激情和惊喜,然而,却绝不是瑞克的好时代。曾经小有成就的他已经慢慢被观众淡忘,虽然努力想改变目前的现状,让自己更好的融入变更后的娱乐圈。可是,长期酗酒的习惯已经麻痹了他的大脑,让他经常记不清台词,而对于演员这个职业来说,这可能是最严重的危机。
影片的前半段叙事十分散乱,基本放弃了剧情的起承转合,更没有太多大起大落。两个主角瑞克和克里夫的人生,仅仅只是通过平常的工作和絮絮叨叨的对话进行展现,由于牵涉到那个年代的很多事件和人物,对那段历史了解不够的人有点不知所云。
而其他的角色,无论是专程搭顺风车的嬉皮未成年少女,还是已嫁作人妻、却憧憬着明星梦的不知名演员,都像是那个时代特殊的背景板。他们存在的目的,除了拓宽影片的维度,更多是让观众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嬉皮文化对整个社会的冲击,为后面的高潮做好铺垫。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戏剧张力,那就只能依靠高超的技术和与众不同的叙事风格来支撑,而昆汀显然是此中高手。尽管前面近一个半小时乏闷无比,昆汀却用他的小心思让整个观影过程充满着惊喜,同时也争议不断。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对李小龙的塑造。在昆汀的这部电影中,他调侃和戏谑了无数知名演员,却没有一个人像李小龙那样具有颠覆性,不仅将他自大的性格进行夸大,连最引以为傲的功夫都进行了无情的嘲弄。这种违背观众心中固有形象的再创造,很容易造成严重的观念冲突。毕竟,在国人和许多功夫爱好者的心目中,李小龙都是神一般存在的人物,而电影中的形象先不论是否符合实际,至少这种轻蔑的态度就让人无法接受。
这样的设定放在其他导演作品中很难让人理解,但在昆汀的电影中,却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事实上,昆汀不仅是中国功夫的爱好者,也同时是李小龙的影迷,在昆汀的作品中,如果什么东西都是四平八稳、按部就班,那就不是影迷心目中的那个鬼才导演。
所以,昆汀对李小龙的戏谑更像是孩童对自己偶像开的一个玩笑。他想剥去偶像身上的无敌光环,让他以更真实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不过,如此处理的后果确实很容易引起观众的不适。
就这样,在经过漫长的铺垫之后,影片终于在最后半小时进入高潮。

各种重口味元素的运用,刀、枪,火烧统统都往人身上招呼,配合暴力的动作和血浆横飞,让观众重新回到熟悉的昆汀味道。影片之所以将重心放到这段特殊情节中,一方面固然因这起事件本来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另一方面昆汀想通过它,将那个年代最肮脏和最华丽的场景进行对比,把原汁原味的感觉呈现给观众。任何时代,都有他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缺少其中任何一项其实都不完整。电影的目的,除了记录,更是要让观众了解曾经发生事情的背景和原因。
除了暴力美学的运用,电影另一大特色就是通过不断的闪回去代替台词进行叙事。在不断的场景切换中,让观众享受那种跳进跳出的快畅感觉。而戏中戏的大量使用,除了考验演员的演技外,更是进一步丰富了影片的可看性。在一部电影中,观众既能够看到那个年代的人生百态,也可以充分体会老片特有的粗糙质感,让人陶醉在光影带来的无限可能中,流连忘返。
《好莱坞往事》是昆汀送给那个年代的一封情书,是对逝去黄金岁月的一次深度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