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们 |
分类: 娱乐评说 |
2017年,全黑人主创阵容的《逃出绝命镇》横空出世,不仅在北美取得了亮眼的商业成绩,更是凭借扎实的制作水准,获得了第二年奥斯卡金像奖三个重要奖项提名,最终收获了最佳原创剧本。
两年之后,原班人马再次回归,为观众带来全新恐怖惊悚片《我们》。
如果说《逃出绝命镇》是用一个荒诞的故事,反省了种族不平等这个美国永远绕不去的热点话题,那么《我们》则把视野放的更加开阔。
同样的全黑人阵容,这次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肤色不同引发的局部思考,而是想把整个人类社会的组成方式、人类的情感方式进行深度的解剖和探讨,这种格局上的突破,也使得影片拥有着令人震撼而深远的主题内核。
女主角阿德莱德有过一段难忘的童年往事,她曾经碰到过一位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小女孩,从此之后就一直有个梦魇,小女孩会再次出现在她的生活中,并把自己拥有的一切夺走。
二十多年后,当她带着家人再次踏上那片故土时,梦里的情景一一变成现实,更恐怖的是,这批神秘之客全都杀人不眨眼,阿德莱德一家面临着严峻的生死考验。
影片用不断升级的悬疑元素,层层递进,向观众讲述了一个恐怖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电影像极了一个政治寓言,现实中的人类高高在上,过着自以为幸福快乐的生活,却不知道,在未知的地面下,存在着和他们外观一样的复制人。
这种生物出现的初衷,是为了牵制、掌控地面上的人,不料实验失控,复制人在曾经小女孩的带领下,发起了颠覆地面上人类社会的运动。
生活在地面下的人,从生理结构和外貌来看,和正常人类没有明显的区别,唯一区分他们的不同,是地底下复制人未经受过良好的教育和适合成长的环境,使他们天然就被贴上底层的标签。
所以,只能生活在阴暗的角落里,吃着带血的兔子,过着犹如原始人类一般的生活。
美国是一个多元化国家,虽然历经几百年发展已经做到了民族的大融合,但从本质上来看,对有色人种、新生代移民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歧视和敌意,这批人在物质生活上可能不会像复制人一样那么凄惨,但在精神层面,不被重视的程度实际上并没有很大区别。
影片用鲜明的二元对立,透过人类现实世界的反射,构建了一个社会阶层明显不平等的乌托邦。
在这个看似逻辑不通的故事中,处处充满着隐喻和对人类本身的反思:我们是谁?谁又成了我们?
复制人不断在模仿正常人的动作和生活方式,看起来就像人类的影子,但实际上他们只是人类的另外一种生存方式,当有一天觉醒后,他们就会破土而出,并取而代之。
这是对人类未来的担忧,这个世界本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东西,我们所享受的美好事物,也许并不是天生给予,如果不努力,可能会被其他人轻易就夺走。
电影一直用链接这个词语反应两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链接都是相对而言的概念,正常人影响着复制人,复制人同样也在影响着正常人,当把地上和地下两种绝对的关系混淆后,谁又是谁的复制品?
如果复制人暴动成功,那么也将取代之前的正常人类,打造属于他们的时代,人类历史无数次的野蛮征服,往往并不是掌握先进文明的人获得胜利,商灭夏、周灭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掉东罗马帝国,都是发展程度较低的种族取代了更加高级的种族,如果不居安思危,任何人都随时可以被淘汰。
表面上,复制人的反抗简单粗暴,但仔细分析会发现,首先被干掉的都是白人精英阶层。
人类社会发展到目前的阶段,最不适应自然变化的往往都是养尊处优的群体,所以一旦出现突发事情,他们总是反应最慢,甚至对外界的变化充耳不闻,自欺欺人。
电影想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阶层堕化进行讽刺,并提醒他们所处位置看似安全,实则就像泡沫一样,一触就破。
虽然在北美分级为r级,但影片总体并不算特别血腥,气氛烘托的很好,对情感的刻画十分细腻,人物塑造也非常饱满。
以一部恐怖片来衡量,电影在设定、视听方面基本无可挑剔,但最大的问题反而是主创团队引以为傲的剧本。
尽管世界观构建丰富立体,加入的元素也足够精彩,但最主要的剧情推动方面却非常缺失,对于复制人的介绍、动机、反抗等等都浅尝辄止,缺少一条逻辑缜密而顺畅的主线。
虽然抛出了很多让人感兴趣的问题,但并没有进行解答,让整体显得虎头蛇尾。
影片最后突然出现剧情大反转,尽管从感官层面让人不寒而栗,但从故事的完整性来说有些狗血,而且让前面的所有情节都显得漏洞百出。
实际上,当女主角救出家人后电影直接结束,所表达的主题已经能够让观众明白,没有必要为了反转而去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