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8日
小宝两岁三个月零一天
http://s14/middle/3f579514t8942fcb99e5d&690
这本《蛋头先生》是端午小长假最后一天我们一家三口到书城,昕自己选的。孩子选书时我不在边上(在一旁看其它孩子的书)是老公和小宝一同选的。当他们两个人拿着者本书过来时,看到书的封皮暗淡的颜色我很是纳闷,问老公“这本书是昕昕自己选的吗?”得到肯定答案时,我到现在也想不明白孩子选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到底什么吸引了孩子(造型怪异的蛋头还是穿这裙裙的小姑娘)我这个妈妈不得而知。随后又选了很多书,在最后确定买一本时我又重新问了孩子,孩子肯定的告诉我“我想看这本书”,于是这本书就这样来到我家。正如小宝当时选中它时表现出的喜爱,昕对故事内容也很喜欢,这个故事两天时间内讲了不下十遍。
《蛋头先生》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和一个鸟蛋之间友情的故事。大体的内容是这样的:
http://s9/middle/3f579514t89431fa95a58&690
小姑娘罗拉和阿古姑姑住在树屋上。一天阿古姑姑睡着了,罗拉被森林中发出的微光吸引了,于是她穿上衣服带着布熊阿布一同走进了森林中。森林里的空气,清清凉,静悄悄。罗拉在一块林间空地上,发现一个鸟窝,鸟窝中躺着一个长着滑稽大鼻子奇怪的蛋。“啊哈”罗拉自言自语的说“这是一个蛋头先生”,“阿呦呦呦呦.....”大蛋呻吟着“这是一个大活人!”蛋头先生本能的对罗拉产生了恐惧,从鸟窝中冲出来一头扎进森林中。罗拉在后面追大声地喊着“等等,蛋头先生,等等,我不会伤害你的”,蛋头先生跳上一个树枝,但树枝折断了就在这时罗拉接住了下落的蛋头先生。至此他们的友谊开始进行了。
“你叫啥?”蛋头先生说。
“我叫罗拉”
蛋头先生轻轻的哼起小调“罗拉哩哩哩哩,罗拉啦啦啦啦,我们一起玩吧”
两个朋友在森林里开始游戏起来,直到筋疲力尽,天色变晚。
“真讨厌,天黑了。我要回家了”罗拉说
“你不能在呆一会吗?”蛋头先生声音颤抖的说
“难道你害怕吗?”
蛋头先生讲述了它夜晚会遇到的情况,暴风鸟因肚子饿会把蛋头先生当成晚餐,蛋头先生会感到害怕、恐惧。罗拉听完后说“那我把布熊阿布留下来陪你吧!”说完罗拉留下了阿布蹦蹦跳跳的回家了。
晚上外面狂风大作,阿古姑姑睡的很香。罗拉突然想到了蛋头先生,于是她勇敢的拿着手电筒走进深黑的森林中。“蛋头先生,你在哪里呀!”最终罗拉在森林中找到了蛋头先生与他一起抗争周围的危险。最终一切安静了,罗拉和蛋头先生相互依偎着沉沉的睡过去。
第二天罗拉醒来,发现地上打碎的蛋壳。罗拉痛哭起来,就在这时一个声音传来“你好!罗拉,我们一起玩吧!”原来,蛋头先生变成了一只大鸟。
http://s8/middle/3f579514t89432004e967&690
http://s4/middle/3f579514t894320329d13&690
蛋头先生和罗拉之间得友谊是如此的纯真,罗拉用自己的勇敢保护着自己的朋友,只因在她心里他们是朋友,朋友有困难就应互相帮助。孩子之间的友谊在大人眼里看来是那么的幼稚,但我感觉正因为孩子的纯真,他们的友谊没有丝毫的功利之心,只为彼此快乐的在一起。这就是孩子,希望我的孩子也会有如此一样的一个朋友,陪伴她成长,也希望昕能如罗拉一样助人为乐。
昕喜欢这个故事,每当念到她喜欢的情节时,小人脸上都会露出微笑。当蛋头先生变成大鸟后,昕看着书上破碎的蛋壳说“蛋头先生,破了。蛋头先生去哪了?”“蛋头先生变成大鸟了”。每每读到这时,昕都会问同样的问题。呵呵!她好像还想不明白蛋头先生怎么变成大鸟了呢?
昨晚我随意测试了昕是否认识“蛋头先生”四个字,出人意料小人居然好像认识。我指了封皮、封底、和文章中某一位置上的这四个字,小人都能说出来。呵呵!“蛋头先生”或许能开启昕认字的“新纪元”?在随后的一本书上,我指了“妈妈”“奶奶”“爸爸”昕也都认识,这三个词是我很早有意教过她,但那时她对字的概念不是很强烈。一直以来我很少指读,只限于书名,昕看书我感觉除了书名之外全部都在看图,因此有时问她某某书名是什么字时,她多半是用小手一划拉,完成的说出书名(并不是她认字只是她对书太熟悉背下来了)。那时她好像不明白每个汉字是一一对应的,而是那么一片。但昨晚我一个一个字的指着“蛋头先生”,昕的表现是不同的,她能跟随着我的手指读出每个汉字的发音,而不想以前我指某一个字时,她告诉我整个书的名字。或许读书即将发生质的改变。
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加大,我发现孩子更喜欢读字较多,故事性强的故事。对一本书没几个字,一张图上没几个字的书好像不再感冒。这也对我选书提出了不小的挑战,童书的好坏需要孩子来评定。只要童书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孩子喜欢我都认为是一本好书。
《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整套书读了近两个月,基本上天天读,这些日子终于推出了孩子的视线。现在每晚孩子躺下我都会给她读《中国儿童诗画丛》,昕很喜欢。每每听到自己喜爱的片断时都会会心一笑。我想这或许就到达了一个朗读者的目的,引起听者的共鸣。呵呵!真好!
自从孩子两岁后发现昕很喜欢小朋友,她已有发展与孩子友情的要求。在每次与孩子玩耍时接触各种形形色色的孩子,也在此过程中寻找着适合自己的玩伴——能与自己和平共处、有谦让精神、相对平和的孩子。只可惜昕的社交圈子太小了,只能是我们平时在公共场合遇到的小朋友,对于孩子对友谊、对朋友的需要我还无法满足,感觉这一点自己真的有点力不从心。
真的很幸运自己能亲历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孩子每天小小的进步与快乐!
P.S
端午节那天,我们全家去劈柴院吃饭。饭后我和昕先下来到江宁会馆中听唱戏的。我俩没被台上的表演吸引住,却被三个大人和一个孩子吸引了。三个大人中我估计是姥姥、奶奶、妈妈差不多类似的身份,三个大人相近一切办法只为多给孩子填一口饭。一个大人扶着还不能很好独立站立的孩子,一个大人拿着小碗顺势向孩子嘴里喂饭,孩子妈在一边手舞足蹈,还时不时的给孩子手上递个东西以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好让喂饭的大人赶紧喂饭。而孩子那,对于大人们的一切举动表现出愤怒,每当勺子送到嘴边都发出愤怒的吼声。看到这一幕昕在我怀里说“妈妈,小宝宝不想吃饭”,是呀!小宝不想吃饭,她更想感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看到孩子激愤的情绪,当时我在想这样总生活在压抑环境中的孩子,她性格中有更容易激怒的成分,更容易易怒。在大人眼里会说“这个孩子真不听话,真不乖”。其实仔细想想孩子一切的一切都是大人潜移默化中造就的,因为大人从孩子小时就决定做一个不听话的大人,他们怎能期望自己的孩子做个听话的孩子哪?
http://s1/middle/3f579514t894747489b00&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