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课文基本内容练习
(2009-04-28 09:17:2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文言文阅读 |
《论语选读》课文基本内容练习
一
1、 孔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境界?
2、孔子为什么反对武力征服、反对横征暴敛?
二
1、孔子为什么要倡导恢复周礼?
2、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质是什么?“名实”混乱的后果是什么?
四
1、孔子和隐士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可贵之处在哪里?
五
1、孔子“仁”的标准有哪些?
2、孔子提出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何异同?
六
孔子认为应当如何培养学生成为君子?
八
“周而不比”说出了君子和小人交友有怎样的不同?
十一
1、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
2、孔子“因材施教”的内涵是什么?
十三
1、如何理解曾点描述的境界的实质?
2、什么是“礼乐治国”?
十四
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有何不同?
《论语选读》课文基本内容汇总
一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
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拓展思考】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以法治国。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
二
《论语》中的礼是个人的礼,也是社会秩序的礼。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其要恢复的自然是周礼。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也就可以叫做忠了。所以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
四
对孔子和隐士的评价,应该辩证地来看。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与他们交流,“欲与之言”。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这种忧郁是一样的,只是做法两样。
【拓展思考】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执着还是不知变通?
五
孔子“仁”的标准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是拘于小信。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根本点在于维护君君臣臣的等级关系和父父子子的宗族血缘关系,而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与儒家强调的宗法等级制度有了根本的差别,所以孔子提出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是不一样的。
六
本课7.16、7.19两章孔子自道的文字,为我们传神地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可敬又可爱的夫子形象。夫子的高尚情怀和乐观精神,形象地展示了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涵。
八
“周而不比”意思是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一视同仁,从不拉帮结派;小人却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一起排斥异己者。
“周而不比”要善于分清君子和小人,善于选择朋友,要与益友、君子、仁者交朋友,而要远离损友、小人。君子以义和,为共同事业团结众人,小人以利和,结党营私。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道”与“利”之间。君子同其道而团结同人。小人同其利而臭味相投。因此,君子团结一致而为道的实现,无须互相勾结。小人谋利,相互勾结惟利是图而绝不团结。君子团结,广有友道而人为善。
【拓展思考】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即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你能结合我们时代的特点和生活的实际,赋予这句话新的内涵吗?
十一
孔子一生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启发诱导 ,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使学生追求知识达到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教师因势利导,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材施教: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分析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
诲人不倦: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
述而不作:反映了孔子思想上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有教无类: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拓展思考】 “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是孔子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其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仍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请你就其中的一条进行评说。
十二
本章主要感受孔子渊博的学问、美丽的人格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关系。孔子的话生活化、口语化,多处采用叠句形式,极富感染力.处处表现出浓烈的爱生之情。
十三
学习本课主要把握两方面内容.一是从“问志”——“言志”——“评志”的过程,来感受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二是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来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礼乐治国”,曾点所讲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能享受真、善、美的人生。
【拓展思考】你怎么看子路“其言不让”的个性?
十四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最高的德行。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的思想。
【拓展思考】应该如何辨析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的区别,如何看待中庸之道在今天的作用?
《论语选读》默写练习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
3、子曰:“
4、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5、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
6、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
7、子曰:“贤哉,回也!
8、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
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0、颜渊喟然叹曰:“
11、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