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回上冈,去公墓追思,与守墓人闲聊。此公墓安息一位乡贤王炳章,黄埔军人,二六北伐时为见习排长,解放时于重庆投诚,军衔为少将。
早先落实父亲福地时,就看到王先生的墓碑上照片:着国军将军服,左右各一位夫人,精神得很。回家与旺叔闲聊,旺叔笑曰:认识此翁,冈南人,勤叔的姨父,也算家族故交,其人文革受冲击,归乡管制,受了不少苦。后中央奉周总理指示落实政策,为时己晚,人己归西。
守墓人有文化,聊起王将军,非常感叹将军的历史和晚年的境遇。闲谈之中,我说出自己观点:
百十年前的大时代,许多有条件有知识有抱负的人走了出去,乱世多闯荡。我们里下河地区比较闭塞,乡人多以耕读平安为上,能够投身早期黄埔(估计四期左右,以资历估计,林帅为四期,北伐任见习排长),实在是了不起。但从以国军军官家属管理机构负责人的身份投诚我军,估计王将军在国军中的工作应在后勤政工领域,并未长期带兵征战。
新中国后,对王将军也曾有过工作安排,只不过文革受到冲击,我认为也很正常:两大阵营、你死我活的斗争过程中,蒋氏集团对我党人员一般是心狠手辣,就连瞿秋白这样文人也从不刀下留情,哪怕是国共合作抗日时期,皖南事变右我军战俘,上饶炼狱折磨;而我党却是普遍优待俘虏,除地方直接有血债恶棍,一般不杀。高级战俘还要改造后特释,安排工作,发放路费,来去自由。
至于文革中,把王将军遣返到老家,管制劳动,对王将军也是劫难,文革中此等事件,肯定是错的,故而大军区平反文件明确其北伐、抗日和投诚三大历史功绩。
从历史角度,个人王将军晚年也不算委曲。历史上军政失败者多为非死即亡(逃亡)。而王将军还能回乡管制,中国是乡情社会,回乡是给条生路,只不过又回到劳动干活的状况。经历过繁华再回到起点,难以承受,世人同情而已。
故而,百年大党,一贯伟大,哪怕是文革失策,在历史上也是仁慈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