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风情

(2022-10-14 13:50:40)
      盐渎古镇的墙画,是民国旗袍女士,娇而美,甚显民国都市风情,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近三十年来,世人对民国似乎是怀念加深,主要体现在文艺文创上。有一种思想普遍认为民国的女子是多情多才有故事的,是自由的开放的。比如张爱玲、林徽因、陆小曼等,还有文学上钱钟书的夫人杨先生,以及许多女性知识分子。但我个人总是认为时代总有两面性和局限性,民国时期的女性比清末没落时期确实进步了,少数女性可以接受教育,能进洋学堂(现代学堂),成为洋学生,进而不少精英女子成为革命的先驱和现代文明的传播者,有革命性和光进性;还有一部女性,有现代知识后成为独立的知识分子。但是大凡这些有成就或者出名的女子,都曾有很好的家世,其家人先人不是世家就是新贵:比如张爱玲是李鸿章的后人。这些人家当时存在比例恐怕低于万分之一,也就是普通穷人难以企及。文化传承是文字,关于有故事的女子和能写故事的女子留下文字,自然是能传承的,而且有一定的美丽,谈谈爱情,写写诗,使唤使唤随从。但这些决不是民国时期女性生活普遍的写照,绝大多数民国人生活是困苦多灾的,或兵或匪,还有日军铁蹄,民众能够在乱世苟存性命就不错了。也有中产或平民女子进入洋学堂的,学点文化,其中不少人成为军汉妇或是富人官人妾的,民国戏中的姨太太故事应就是这些人。
     少时读书,四面环水的乡村中学前有个村子,住着一位老人,传言是位奇女子,上海滩有贵人送汽车,但老人从不与人谈往事,想来往事是有难言之隐的。
      至于文创,弄出许多民国故事和风俗,是现代商业的需要。盐渎古镇沉浸式民国婚俗,两个财主家子女成婚,吆吆喝喝的,算个戏还可以,当成真事就错了。小县城,连个大宅门都没有,何来两个大户人家,一个卖盐的,一个种棉的,上代不和下代相恋。故事前提讲明是“传说”,上不到百年,没有断片,何来传说。为故事而编故事,也是为市民有个凑热闹地方做贡献吧。古镇夜景表演时,有仿夜上海的阳台,民国装的风情女子对麦摇摆唱歌,风情万种。旧上海的歌女,有钱男人消遣对象而己,在此却演绎成怀旧风情,不健康。何况民国时期的小县城,戏台是有的,大剧院的影子都没出现过,因此为政者棒子的文化精神。
    不必欣赏了几篇民国名媛的文章就认为那个时代是比现在好。也不必认为名媛到了建国后的抱怨都是对的,比如钱钟书的夫人杨先生我们很尊重,也是民国走过来的知识女性,一级教授的工资与部长相当,普通教授工资与地厅级高干相当。这些新中国对知识尊重她没说,说的五七干校不公正与往事回忆。那个运动是不对的,也有许多出发点是锻炼人和改造人,比如将军下基层当兵,领袖与旗手的女儿也在五七干校劳动。只不过是精英落实红尘就成伤痕而怀旧而已,可以理解。
     故而,当下女性,只要不是万分之一的大贵人家的女子,肯定比民国女性普遍幸运,比前五十年更宽松,可以搞事业,可以职场自立独立,可以旅行,可以歌厅自嗨,可以抖音,拥有自己职场和自己的精神空间。
民国风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公祭
后一篇:收看二十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