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感悟记
(2011-08-08 01:34:48)
标签:
曲阜孔府孔林孔子墓孔庙 |
一、
游“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顺路的事,但也透露着必然。“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工作之余,一直想祭拜下孔二哥。这不,在想与不想之间,就来到了“曲阜”这座孔姓人口占1/5,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所以,曲阜是姓孔的。
在“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的仲夏大暑之日旅游,总是考验人的意志和毅力。但想到很快就能参拜这座儒家圣殿,就一切释然。
二、
“三孔”中,最值得游览和观赏之处就在孔庙,众所周知,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因此前来参观游览孔庙的人从早到晚一直络绎不绝。放眼望去,不论黄皮肤、白皮肤还是黑皮肤,也不论日本人、韩国人还是欧美人、非洲人等,总在各处攒动。
如今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祭孔之处均有“大成殿”,即从曲阜孔庙而来也。
因此对于躲过一劫的精品来讲,就看其造化了。比如,孔子讲学的“杏坛”中,金代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就未遭受厄运。说来可笑,原因就在于他的姓好,因为他姓“党”,所以老百姓就放了他一马。
三、穿越“孔府”
穿过孔庙的侧门,经过一条两旁簇拥了众多商贩的胡同,就来到了有“天下第一家”之称的孔府。
孔府是孔子嫡系子孙长期居住的府第与衙署,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府本名衍圣公府。汉高祖刘邦以太牢之礼祭孔子墓并封孔子九世孙世为奉祀君,代表国家祭祀孔子。后历代不断加封,至宋代封为衍圣公。明洪武十年建立独立的衍圣公府。
孔府的主色调无非“灰、白、黑”三色。灰的是砖瓦,白的是墙,黑的就是那高高大大的门。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孔府的大门,这红边黑漆的大门上镶嵌着狻猊铺首,大门正中上方的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门两旁明柱上,悬挂着一对蓝底金字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人纪晓岚手书。文佳字美,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封建社会中的显赫地位。这副对联口气之大自不待言,发人深思的是上联“安富尊荣”的富字,下联“文章道德”的章字,从上图可以看出,“富”字上少了一点,“章”字中多了一笔,意思是说衍圣公官职位列一品,田地万亩千顷,自然富贵没了顶;孔子及其学说“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的“礼乐法度”,也就能天地并存,日月同光。
进入大门就来到了孔府的前衙(即办公场所亦或男人会客之处)。前衙有“三堂六厅”。穿过前衙就来到了“内宅”。 “内宅”是孔府家人居住之地,外人不得入内(特别是男人)。这些孔府的女人们,不论你是大小姐或者丫鬟,一律不得出“内宅”,一辈子空守与此,想想当今女人,没有到不了的地方,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可叹可叹!
四、祭“孔林” 记
出曲阜城北,见两行仓桧翠柏,如龙如虬,夹道而立,这就是孔林神道。道中巍然屹立着一座万古长春坊。这是一座六楹精雕的石坊,其支撑的6根石柱上,两面蹲踞着12个神态不同的石狮子。坊中的“万古长春”四字,为明万历二十二年初建时所刻,清雍正年间却又在坊上刻了“清雍正十年七月奉敕重修”的字样。石坊上雕有盘龙、舞凤、麒麟、骏马、斑鹿、团花、祥云等,中雕二龙戏珠,旁陪丹凤朝阳纹饰,整个石坊气势宏伟,造型优美。坊东西两侧各有绿瓦方亭一座,亭内各立一大石碑。东为万历二十二年明代官僚郑汝璧及连标等所立,上刻“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十个大字;西为次年二人立的“阙里重修林庙碑”。两碑均甚高大,碑头有精雕的花纹,碑下有形态生动的龟肤。
郭沫若曾说:“孔林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但是对于爱好历史之外的人来说,游“三孔”,人数最少的当属“孔林”,这也有一定道理。因为这里阴气沉沉,树木葱茏,如果是三三两两之人,进入真有胆怯之意。当然也因为这里地势之广的缘故。自汉代以后,经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现在规模总面积达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都要大得多。
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鲁城北泗上。其后代从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
孔林作为一处氏族墓地,2000多年来葬埋从未间断。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从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孔林内古树已达万余株。现在已有十万多株。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如:柏、桧、柞、榆、槐、楷、朴、枫、杨、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