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强悍的,或忧伤的

(2010-05-21 01:38:00)
标签:

伤心咖啡馆之歌

《围城》

麦卡勒斯

《穆斯林的葬礼》是我读过的第一本“茅盾文学奖作品”,也是今年第一本没能读完的书。确切说是到第279页放弃了,非常沮丧。

                                   http://s8/middle/3f54e284t870a21a63e97&690


说不清书中那些人物的命运是否还吸引我,但更令人遗憾的显然是随着阅读中止,一个悬念再也无法揭开:在这本约52万字的巨著里,总共到底用了多少个“!”?根据前半本我推测会有5万个,当然这完全是瞎猜,很可能只有1-2万个……无论如何,这是我这辈子读过的惊叹号最多的小说,完全可以申报一项吉尼斯纪录。

过去我总把惊叹号视为一种很神经的表达,尤其在陈述、评论而非对白写作中,比如说你读海明威,字里行间数不清的战乱暴力、生死离别,但是没有“!”,作家冷酷得像个开膛手。后来许多中国小说家也开始临摹这种腔调,比如说马原和余华。但在霍达阿姨面前,类似的克制就显得过于幼稚和装逼了。看看下面这样的句子:

他听到婴儿姣美的啼哭声,他疯狂了!……他听到接生的人在向他报喜,他陶醉了!……他已经有了一个天上的星星,这一个,当然是月亮!……第十八个年头到来了,他的新月突然倒下了!……啊,新月!不,他没有喊出声来,这不是他的新月,是查夜的护士!

他本能地认为,给妹妹带来心脏病的,一定是——苦!


霍阿姨会时不时就这么来上一下。我相信这是某些伟大的女性作家才可能独具的叙事激情,没读过琼瑶阿姨的作品,但从那些电视剧对白推断,我想她也是极少数有能力驾驭数万个惊叹号,显得饱含深情而不精神错乱的小说家之一。不幸的是,我被传染了,一个东施效颦的大老爷们,一个蹩脚的体育写手,竟然在近来的NBA评论里越来越多的使用惊叹号!太不矜持太不装逼了,简直恶心透了,就像吃撑了忍不住打嗝,或者上了毒瘾。这就是我决定放弃《穆斯林》所能找到的唯一借口。


显然,大多数作者,即使是女性作者也并不具备这样一惊一乍的才能,比如说婆婆阿加莎·克里斯蒂如果用那么多惊叹号编织惊心动魄的悬疑故事,每处推理都难免荒腔走板,作家本人也很可能比凶手先被吓死。但在这里我更想聊聊另一个心如止水的女人——卡森·麦卡勒斯。


我是个对女作家缺乏信心的读者,在接触麦卡勒斯之前只诚心拜读过伍尔夫这么一个女人的文字。因此在购书单上选择麦卡勒斯时颇为犹疑,她最著名的那本《心是孤独的猎手》(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很厚很贵,据马二胖说买下之后便束之高阁了,所以决定入手一本中短篇小说集子看货色先。


于是我先看到的是《伤心咖啡馆之歌》(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e),包含同名主打文和另六个短篇。写得很有魅力。她太孤独太忧伤了,完全没有在句子结尾肆意点缀惊叹号的强悍。读这本集子的同一个晚上,我在给一位同事的女儿修改作文——几篇中考的应试题目——而麦卡勒斯在写《神童》(《伤》中收录)时,差不多是一般年纪。是啊,都是花季少女,但这世界实在太荒谬啦,10后麦卡勒斯(生于1917)在70多年前写出那样的文字,而如今我们的90后却在制造如此的垃圾,这就是一个世纪从首至尾的嬗变?也许,拿一个天才作家和一个普通女孩比较并不公平,但修辞是不重要的,句式是不重要的,笔法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感受力,被网络和物质泡大的这代孩子,似乎已经丧失了女性思维中最具魅力的那种质感。在少女麦卡勒斯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孤独不能彼此相遇的,而在今天的孩子眼里,一个人理解/爱上/看穿另一个人,变得如此轻而易举,孤独至多成了小悲欢。我不确定这是否能够成为人类内心探索已于20世纪终结的一个佐证。


关于麦卡勒斯的私生活?我实在是个记性很差的八卦者,记不清到底是她跟她丈夫爱上了同一个女人还是同一个男人。我只为她的患病和早逝感到难过。


关于《伤心咖啡馆之歌》,译者李文俊先生留下一个著名的段子:“1967年我时常在美国文学报刊上见到麦卡勒斯的名字,我去文学研究所的图书馆借阅她的书,找到了《伤心咖啡馆之歌》,在借书卡上只有一个名字:钱钟书。我想既然钱钟书借过这本书,一定有他借的理由。事后,我也问过钱钟书他为何关注麦卡勒斯,他淡淡的提到‘她挺好的’。后来文革就发生了,很多事情也搁浅了。”直至小半个世纪后,内地才引进麦卡勒斯的小说版权,李先生也终在风烛之年完成了《伤》的翻译,“我像一名因故延宕的朝山进香者,终于还是在偶像前还清了多年的心愿。”

                                    http://s16/middle/3f54e284t870a1c72c48f&690

李先生形容钱先生“淡淡的提到”显然有言外之意。而以我对钱氏作品的肤浅了解猜度,钱钟书对麦卡勒斯评价相对冷淡,与两人迥然不同的方法论有关。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严肃的小说家都面对着相似的严肃命题,区别只在于每个人阐释的方法。比如说麦卡勒斯的绝大部分作品都在刻画孤独,人与人之间的不可捉摸,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的矛盾与纠结,而在《围城》和钱钟书的另外一些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类似的主题。但钱钟书用的是城里城外——最世俗的场景和道具——来框定笔下人物的生存半径与命运轨迹,几乎所有困境都能够通过理性思辨,在世俗的价值体系下寻求方位。而麦卡勒斯是个女人,一个不讲道理的女人,如果从现实意义上解读,其大部分作品中的大部分角色都会显得莫名其妙,你根本无法解释这么一个人为什么会爱上那么一个人,而相爱又永无可能只有孤独无休无止。她只需要一个简简单单的南方小镇或哥特小说式的破败咖啡馆作为背景,就足以投放人物和情节,并让每个人最终走向宿命了。当女人的感性和男人的理性都逼近极致,或许就会呈现出麦卡勒斯和钱钟书作品间的这种巨大分野,很多人因此认为《围城》只能算是部二流小说,麦卡勒斯却不会因剑走偏锋而为人指摘,毕竟世上这么酷的女小说家实在太少。


相对于弗吉尼亚·伍尔夫这种打小在老爹的文学沙龙里泡大,根红苗正的纯种文青来说,麦卡勒斯的缺点是没那么专业,她小时候是玩音乐的,优点同样是没那么专业,这使她得以对写作在技术探索上保持一个相对恰当的距离(伍美人则写得实在太苦了),同时麦卡勒斯在音乐上的天分和修养,被成功移植到了文字语感之中。女人就该这么写作。

                                     http://s11/middle/3f54e284t73e76d77a91a&690

后来我去图书馆借了麦卡勒斯其他的书,装得书包鼓鼓的向健身馆赶路。再跨过一条横道就到体育中心大门的时候,我被身后窜来的一辆车撞翻了。

于是那个月我不得不暂停运动和鬼混,躺在沙发里安心读那些书。《心是孤独的猎手》尽管篇幅很长,也没多少情节,但的确精彩。写成它的时候,小麦才二十出头啊,她是怎么做到的?只能感叹天生尤物。我最终会从马钺那儿撬来这本书,藏在自己书架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