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除了长漂勇士,还有谁征服过老君滩?

(2014-03-18 15:22:41)

除了长漂勇士,还有谁征服过老君滩?

     金沙江上的老君滩是一处著名的险滩,它的无比险恶阻碍了金沙江上下游船只的通航。老君滩被人称为“滩王” 全长4.63公里,可见7个梯级险滩。滩中乱石密布,大小各异,两岸高峡绝壁,刀劈斧砍一般,险峻巍峨。

老君滩位于四川省会东县鹿鹤乡、普咩乡与云南省禄劝县炭山乡之间,距宜宾市510公里。它的上游50 公里处,正是目前正在修建中的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

江北岸鹿鹤乡有公里通往黄草坪村可直至金沙江边,这里就是老君滩的上口,远在10余里之外就可听见江水的鸣吼声。老君滩的下口在六公里外的普渡河口(江南岸),下游就是巧家县城,这里100多公里的河道是较为宽广的河谷,有舟船可通行。

 由于老君滩的阻挡,金沙江一直不能通航。上世纪初开始,国内外一些探险者多次勘测老君滩,试图打通航路。

1924年,法国探险者组织六艘木船,试航老君滩,五艘船遇难,一艘船侥幸通过,到达宜宾。

    1939510 日,民国政府顾问、荷兰籍水利专家蒲德利、偕同中国专家张烔、胡运洲及水手五人,试航老君滩,船只倾覆,七人遇难。

    至此,老君滩不能行船,已成定论。后来,民国政府组织的金沙江查勘不再进行江中航行,均盘滩而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攀枝花建设开始后,又一次试图打通金沙江,制定了宏伟的治理计划。终因困难太大,除上段航道有较大改善,老君滩航道未能打通。

    嗣后,对于老君滩,人类只能停留在探险层面。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有外国探险者放言,要来中国漂流长江。激发了国内热血青年的爱国心,有人发起组织了考察漂流探险队,放漂长江。这一行动深受社会各界支持,实际上成为了半官方组织的一次体育探险活动。

这支队伍中,有唯一的女漂流队员――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公安局刑警队、年仅22岁的彝族女刑警吉胡阿萨。

1986930日下午1410分,胡阿萨和宋元清、杨斌两名男队员一起,乘坐“中华勇士号密封船”,漂过了老君滩,他们的名字也因此传遍了全世界。

三十年来,长漂勇士是人类唯一征服老君滩的探险队伍,成为定论,见诸于国内各种权威媒体。

 

    实际上,在长漂青年征服老君滩之前,已经有人征服了老君滩。198211月,重庆合川县小南门航运社58名船工,因工作需要,他们要把十一艘铁驳船从攀枝花送往宜宾。他们历尽艰辛,以死难一人,受伤十多人和损失三艘驳船的代价,取得了成功。

由于年代限制,这个事情没有在当时的媒体上及时反映。但是,一年以后,重庆长航的作家岳非丘和邹越滨以此事实为依据,联合写出了报告文学《长河精英》 ,这篇作品在《人民文学》杂志1984年第一期上发表,并获得“全国第三届优秀报告文学奖。”

我们现在读到的《攀枝花市志》 ,在大事记中也记录了这一事实。

   合川县小南门航运社是一个集体企业,企业财力弱小。而与此同时,攀枝花市的水运企业,如渡口轮船公司等,因市场难以开拓,被迫下马转向,廉价处理机动船和驳船,小南门航运社仅以二万四千元钱购买了十一艘铁驳船。

   如果采用稳妥的方案,就要把这些驳船分割开,用火车运出去,再焊接拼装起来。这样的话,就要多花掉七八万元钱。这笔钱对于一个艰难经营的小企业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这个航运社的领导们,感觉不太甘心,决心另觅它途。

   他们派出人员,先前考察了老君滩等航道,感觉只要措施得当,是可以闯过去的。

198211月初,58名船工齐聚攀枝花三堆子,准备出发。这些来自合川的船工们,久经风浪考验,他们都是从嘉陵江、渠江、川江上摸爬滚打过来的,他们放过木排、驾驶过木船、机动船,闯过青滩、泄滩等川江险滩,有勇有智,有丰富的驾船、起重、吊装、水上施救经验。

攀枝花市的航道和航政部门,得知他们要放漂金沙江的消息,为他们担心,曾经过来劝告他们,要慎重行事,但他们不改初衷,于11月初出发了。

铁驳船是没有动力的,只能依靠人力放漂。出发前,他们砍削木棒,制作了许多桨和梢,用来驱动和控制驳船。

    出发后,比较顺利,许多普通险滩都被他们一一闯过。

1119日,他们来到出发后碰上的第一个险恶的大滩——大土洞滩,在这里,采用自然放漂是不能成功的。于是,他们在岸上打桩,安装卷扬机,用钢缆牵引着驳船慢慢地放下滩,待驳船达到主流时,就砍断钢缆,让驳船漂放下去。采用这种方法时,驳船上没有安排人员随船,而是先前已经安排人员在滩下面缓流处接应,重新控制住驳船。三天时间,十一艘驳船全部放了下去,使他们受到很大鼓舞。

19821126日,他们面临最严峻的考验,放漂老君滩。

这一次,他们每艘驳船都安排人员随船,在船尾坠一根木棒,帮助减速和平衡。考虑到老君滩特别险恶,他们在两岸同时设立定位桩,采用两根钢缆牵引放漂。开始很幸运,十一号和四号驳船顺利放下滩。

在放漂八号驳船时,出现意外。因水流太急,一根钢缆崩断,导致驳船失控,第八号驳船被江水冲下去后触礁沉没。随船的水手曾术成被困在八号驳船上,十分危险。

他们立即调整方案,仍然采用一根钢缆牵引放漂。第十号船下滩时,在与触礁的八号驳船擦肩而过的瞬间,随船水手刘中勇机智地出手,把曾术成营救到十号船上。

后来,他们认真总结,谨慎操作,其它驳船都顺利漂过了老君滩。

在老君滩下游,还有许多甲级险滩,在闯过这些险滩时,他们又损失了第三号、第五号驳船。

19821212日,六十一岁的老船员刘清云在大圈滩受伤遇难,埋葬在金阳县对坪区的金沙江畔高岗上。

在这场殊死搏斗中,航运社党政领导身先士卒,起到了坚强的核心作用。党支部书记石顺科遭受重伤,还有其他十多名船员遭受轻重伤。

198329日,从重庆驶来接应他们的拖轮在宜宾与他们会合,历时101天,踏浪760公里,这次金沙江放漂行动胜利结束。

 

   本文结束之时,笔者引用“报告文学.长河精英”的作者岳非丘、邹越滨撰写的题记作结束语:

       谨献给在金沙江创造奇迹的五十八名船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