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议组织网上宪法学习团体(致童之伟教授的一个建议)
(2013-06-02 11:40:0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艺/军事/哲学社会科学 |
童之伟教授:
您好!您的五篇“话说宪法”均拜读并转载,说得很有道理,您的许多观点,深表赞同。
平时我们这些从事实体法、应用法的人,关注宪法及宪法理论与实践很不够,读了您的文章后,深感今日今时需要重新厘清宪法相关问题之必要,当然,这一切先要归功于杨晓清教授这样反宪政派的反面宣讲。我相信,对宪法理解的含混的人不在少数,学过并从事法务的人是如此,没有专门学习过法律的人更是如此。
这种含混,既与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关,更与当局长期刻意虚置与模糊化有关,这一点,历史事实也是如此,1905年清末预备立宪以来的108年间,执政者几经转换,但真正尊宪者及尊宪之年份却很少,结果,使得每年12月4日的宪法宣传日如同Party,与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毫无益补,也使大批法学理论工作者与实务工作者远离宪法,对宪政事项认知含混,也就有了反宪政派公然登堂入室、逆天背道、偷梁换柱之举。
当今中国,正处于转型前夜的关键期,也犹如八百年前英格兰君臣制定《大宪章》的前夜,面对大量非从事宪法理论与实践的人士,有必要普及知识,廓清概念,厘清认知,明晰目标,知悉过程,在护宪与反宪的讨论中,逐步提高觉悟与认识水平,例如对宪法、宪政、宪制、 宪治的区分与认识、内涵与外延等等,以促成共识,团结最大人群,不纠结于暂不可解或暂不可为事,聚沙成塔,积胁成裘,积小胜为大胜,垒碎石成大坝。幸亏,这些方面,世界宪政发达国家有许多理论、实践、经验与案例可循,而百年中国宪政史则也有大量教训可以总结。
因此,笔者斗胆建议,像童教授、贺教授这样一些对社会与历史有担当的学者,走出书斋及单纯的学术圈内讨论,为宪法、宪政、宪制、宪治知识普及做更多的事,做更多的基础工作,除了运用各类媒体与网络外,笔者建议可以组织一个网上宪法学习团体。
顺颂
安祺
宋一欣
20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