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的鬼火与讨糖》
(2008-11-01 12:06:04)
标签:
域外风物万圣节鬼节文化 |
分类: 经济/历史/社会 |
“域外风物录”之一:《万圣节的鬼火与讨糖》
今天,10月31日晚上,是西方的鬼节即万圣节,是孩子们喜爱的时刻,也是年轻人化装舞会。今晚,我同孩子们在加拿大感受了这一欢快的时刻,西方的鬼节已经成为一种民俗、一种文化,已经远离了起源时的宗教文化与神秘主义,成为一种有趣的鬼文化,在中国,也同样有符号体系迥异于西方的鬼文化,但却没有上升到节的高度,清明节、瑞午节是祭祖,七夕节也不是纯粹的鬼节,兴许有一天,万圣节也会像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一样,为中国文化所接受,这时,中国人也可以快乐地玩一晚鬼节。
晚上六时,开着车送孩子到居民密集的区域,那里,各家各户的别墅门口都亮起灯,放了南瓜,有的更是扎了彩灯,在商店里买的各式鬼怪玩具、饰物等放在门口,有的甚至在自家车库中装饰成鬼屋,人进去就吓你,有几家把自家的车库、门前、草坪、过道、屋后草坪及工具房全装饰成鬼世界,声形并茂,真是有趣,整一个鬼文化大全。在二天前下雪后积雪半化的夜空中,鬼灯闪烁,形成鬼火点点,真一道风景线。孩子们穿上种种鬼怪衣服、童话衣服,在脸上作了古怪的化妆,到有鬼火的人家讨糖,人家也开门向讨糖的孩子给上几包糖果、饼干、薯片、巧克力之类,偶儿还有玩具,大家互相问候,一直到九点多,开始只有几个孩子上门讨,慢慢成了群,胆大的在箭,胆小的在后,讨糖孩子们的父母在不远处注视着。不要小看讨糖,一晚上下来真能讨上一大袋子。
公共场合以及居家周围的节日布置都是自愿的。鬼脸南瓜灯、白网黑蜘蛛等,都是节日的装点,已全然没有骇人之鬼魅色彩,有的女孩子还会买一对微型南瓜或者鬼骷髅的耳环来佩带。当然,万圣节也是大人取乐之节,许多大人也像小孩这么穿着打妆,上街上班,我在超市碰到不少收银员就是这么打扮化妆,以博大家会心一乐,没有人会大惊小怪。
逐步地,社会对万圣节形成了潜规则:孩子们不做恐吓性的恶作剧,大人要带孩子一起出门,只去门口有节日布置并点灯的人家,讨糖过程必须站在门口而不许进屋,讨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检查后才许吃,节日的布置不要做得过分恐怖。
万圣节的服装,也是万人万相,最简单的鬼服就用一张白床单顶在头上,别忘了扣两个洞留出眼睛就是;若是要扮演魔术师,就穿上黑衣黑裤,再戴上黑礼帽,并在礼帽与头顶之间藏一只绒毛小兔备用。学校在万圣节是不放假的。有时学校出面组织晚会,有时不甘寂寞的学生们也会自己主办小型晚会;而朋友、家人间互寄贺卡祝万圣节快乐则成为每年十月间流行的习俗。
万圣节是西方传统节日,10月31日晚上是万圣节前夕.通常叫做万圣节前夜.不过气氛却远不像它的名称那样让人听上去就“毛骨悚然”,孩子们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着一盏“杰克灯”走家窜户,索要礼物。“杰克灯”的做法极为简单,即将南瓜掏空,然后在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再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这可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物了。
有的地方,万圣节之夜,街上四处可见精彩的现场狂欢表演、戏台上演的幻觉魔术、逼真的游尸和鬼魂,及各种恐怖电影的放映,如同嘉年华盛会。
对万圣节,大家约定俗成称为“Halloween”,辞典中解释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
有句万圣节经典短信倒不错:“昨夜满天星光灿烂,你在哪里浪漫?万圣之夜鬼火点点,你在哪里丢人现眼?大鬼小鬼通通听我召唤,收到短信快快回电!万圣节快乐!”
还可参见我的相册。
附:万圣节儿歌
Trick or treat.
Smell my feet.
Give me something good to eat.
Ghosts, witches, and goblins, too.
Are waiting in the dark for you.
The witch is riding on a broomstick.
She is warming up the big black kettle.
She is cooking small toads and spiders.
She is feeding all the ghosts and goblins.
We are all scared to death.
Trick or treat! Trick or treat!
Give me something good to eat!
If you don’t, I don’t care.
I’ll steal your underwear.
And I won’t play a trick a trick on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