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应如何理解忠信仁义——读书笔记
(2009-05-09 01:11:17)
标签:
读书笔记杂谈 |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将孔子的仁道概括为“忠恕”二字。《说文》:“忠,敬也。尽心而忠。”朱熹说:“尽己之谓忠”。“忠”的基本意思是尽心竭力,公而忘私。“忠”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美德,但是长期一来受到批判,将作为道德要求的“忠”等同于封建社会的“愚忠愚孝”。事实上,愚忠愚孝只是封建帝王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将“忠”发展到极端,使个人的美德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也有人认“忠”在古代是一种美德,但是到了近代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落后观念。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且看我们的近邻日本。儒学传到日本后,“忠”被认为是高于一切的美德,“忠”在日本演变成为对君主和国家的信从与效忠,使之成为日本民族的道德支柱。日本人民忠于天皇,忠于国家,他们为此不惜牺牲自己的日常生活,并时刻准备为国家而捐躯。由于日本儒学强调“忠”,提倡服从效忠主人,因而就把“忠”与“孝”“悌”联成一体,构成了三位一体的价值观念。它在社会内部起着调节建立在权威、血缘和年龄之上的等级关系,也构成日本教育目标的独特性。近代日本,同中国一样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却能够摆脱危机,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关键还是在于日本涌现出一大批为国尽忠、为民请命的精英分子。以“忠”为第一美德的“武士道”精神成为日本强盛的精神动力。
对于儒家关于忠的思想我们加以扬弃。作为现代人,对于封建愚忠愚孝那一套当然要予以摒弃,但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事业,忠于职守,仍然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美德。“忠”在现代社会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忠于国家和人民,这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二是忠于自己的事业和职守,这是每个职业人必需的操守。用社会学的话来说,一个企业家,一个知识精英首先应当承担的是发展的责任。现代人要尽心竭力地搞好自己的事业,为员工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为公众提供更好服务,为群众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为社会生产更多的财富,为国家发明出更多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为民族打造更多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产业。发展,并且将个人事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国家强盛联系在一起,这就是现代人的第一美德。
信
信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规范之一。孔子将“文、行、忠、信”作为教育学生的四个方面。《说文》:”信,诚也。“唐代孔颖达在解释“讲信修睦”时说:“信,不欺也。”“信”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个人的美德。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孔子认为“信”是一个人必备的五种德行之一,要提倡“谨而信”,“与朋友交,言必有信”。二是政府或领导的职守。孔子主张政府要取信于民,“敬事而信”,使“民信之”,“不信民勿从也”。同时,孔子认为作为领导者也必须守信,“上好信,则民莫敢不要用情”,就是说领导者讲信用,下面的老百姓就没人敢不说真话。
信用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一项基本准则。原始人的信用是用人的原始道德规范来加以保证的,现在许多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这种纯朴的“信然诺”的民风。随着社会的发展,信用的保证除了道德规范外,逐渐形成契约的形式,通过契约来保证信用的实现。换句话说,就是在经营活动中要信守合同、遵守法律,诚信经营,合法经营,承担诚信守法的责任。比如闹得沸沸扬扬的“三鹿事件”,三鹿违反了企业道德、市场规范和国家法规,不仅给消费者带来痛苦,也给自己带来毁灭性打击。现代社会在信用问题上的消耗相当惊人,我们称之为信用成本。例如,现在中小企业贷款相当困难,而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拥有巨额资金却对中小企业“惜贷”。为什么?一是因为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可提供做担保的资产少,信用等级低,银行不敢贷。二是因为中小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单笔业务额度小,而按照四大银行复杂的贷款程序,银行在采信过程中支出的成本相当惊人,因此贷款给中小企业不仅不能赚取利润,反倒可能蚀本。但是,在浙江却可以看到活跃的地下金融不同的操作方式。由于浙江社会比较传统和固定,家族、朋友、邻里之间的传统关系相当牢靠,彼此知根知底,因此在亲友邻居之间借贷成为家常便饭。只要你没有不良行为,又有一个好的投资项目,并且能够开出令人满意的利率,那么在短短一天中,你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圈、生意圈中借到数百万、上千万的现金。而一旦这个借贷人经营得法,赚到了利润,那么他会第一时间将本利一并归还。如果他违背契约,那么不但是他,而且连他的家族都会受到牵连,不能再借到钱。所以他的亲友往往也会主动筹钱帮他还债,以维持家族的信用。而违背契约的个人和家族都会遭到熟人圈子的鄙视和抛弃,没有熟人愿意与他有经济来往,甚至连平常的交际都没有。而浙江人往往只会同熟人合作生意,被熟人圈子抛弃就意味着经济生命的终结。在这种惩罚下,浙江的信用环境明显好于其他地方。浙江各地的商业银行通过客户经理本地化来降低采信成本,使中小企业能够及时得到充裕的贷款,所以当地的民营经济相当活跃。因此,建设社会信用环境,打造诚信社会,提高个人信用观念将极大的推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事业发展。
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孔子使用“仁”这个概念达到109次。“仁”的内涵相当丰富,但它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孟子说:“仁者,爱人”。这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爱的。这种思想源于儒家对人的基本的哲学评价。儒家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是得天地万物之灵气而生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应该是互爱互助的,只有这样人际关系才能够和谐,社会才能得到安宁和发展。同时,儒家也认识到仁爱是有层次的,仁爱的扩展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理学家程颐说:“行仁自孝悌始,孝悌,仁之事也。”也就是说“爱人”首先要从爱自己的父母兄长开始,百行孝为先。但是,“仁”不能局限于仅仅爱自己的亲人,孟子讲要“仁民爱物” ,就是说仁爱应当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由此推而广之去爱别人,最后还应当爱好物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保护环境。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提倡把对自己父母子女之爱推及到他人的父母儿女。张载在《正蒙》中提出:“仁道有本,近譬诸身,推以及人,乃其方也。必欲博施济众,扩之天下,施之无穷”。朱舜水也说:“仁者,吾心恻隐之微,而施之天下,则足保以四海”。就是说要把仁爱之心,广布他人,广布社会。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应当感同身受。
“仁”,对于现代人来讲也是一个必备的美德。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要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勇于承担社会公益责任。现代人在施行仁爱时同样也有一个由近及远的扩展过程。首先,应当爱自己。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爱,你还期望他能够爱其他人吗?这种人往往只会报复社会。所以,“爱人”就应当从“爱自己”开始。但“爱自己”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自私自利。“爱自己”应当是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惜自己的身体、热爱自己的生活。很多人在别人看来都是成功人士,事业有成,生活富裕,但很多人都说自己不幸福,幸福指数极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呢?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很多人往往是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有的人创业时用健康换财富,成功时用财富买健康。何苦。有的人拥有了财富却不知道如何去拥抱生活,把钱花在赌博迷信活动上,甚至嫖娼、吸毒。遭罪。许多人虽然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但却失去了家庭的幸福。何必。因此财富不能等同于幸福,幸福基于金钱,但不只是金钱。因此现代人有必要树立一种健康的人生观、生活观,不但要会挣钱,更要会生活,不但要会经营自己的事业,更要会经营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家庭。当然,爱人不能局限于爱自己,爱亲人,更要爱自己的员工,爱自己的客户,树立服务人民,回报社会的思想。正如著名民族企业家卢作孚先生提倡的企业宗旨:“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生产,富强国家,”努力建立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生活方式。
义
“义”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的价值观。老百姓评价一个人好时,常常说“某某人很仁义”,批评一个人不好时,往往会说“某某某不仁不义”。因此,“义”的基本内涵是“善”或者“美”。王弼说:“仁义,人之善也”。同时“义”也有“适宜”的涵意。“义者,宜也。”所以我们常常会说,我们不能“见利忘义”,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为了谋取物质利益,而忘记符合“仁”的德行。义利之辩是儒家价值观的核心。过去,我们常常认为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是否定“利”,这是种狭隘的看法。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这是说富有和显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不通过正当途径达到目的,就不接受;贫困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通过正当途径去除,就不接受。君子抛弃了仁,怎么成就名声呢?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匆忙时必定如此,颠沛时必定如此。在儒家看来,人们都是“趋利避害”的,获得财富的手段必须要符合“仁”的规范。
同样,现代人应当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主动承担道德自律责任。必须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观念,诚实劳动,公平竞争,严格自律,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虚心接受群众监督。
“忠”、“信”、“仁”、“义”是现代人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同时也是有一个有层次的结构。“忠”、“信”、“义”是每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品格,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职业操守,不用不正当的手段为自己谋取利益,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为社会创作出更多的财富,这是对现代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人为社会做出的最大贡献和承担的最重要的责任。在履行这一责任的前提下,关注社会,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为他人排忧解难,为弱势群体鼓与呼,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贡献,这是应当提倡的美德。现实中,我们常常本末倒置,简单地将奉献社会等同于捐款捐物,以致在现代人中产生“出钱为功德”的认识偏差,以为只要捐了款,就是履行了自己的职责。现在,有的企业一边生产出有毒有害的产品,一边为灾区人民捐款;有的律师一边串通司法人员行贿受贿,一边在为弱势群体免费打官司;有的会计师一边做假账,一边捐助失学儿童。这种倒错现象的出现,本身就是由于偏颇的社会舆论误导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