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百态》未修改版(策划篇)
三、 策划
策划是游戏公司里最尴尬的职位。策划的工作内容,顾名思义就是出谋划策。出谋划策说起来很简单的,但如果真要想制定出既能突出产品特点、又能顺应市场潮流、还能吻合用户需求的方案、活动或者计划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要想做出这样的方案,需要是一个策划具备很多种素质和属性。
一家游戏公司中,策划应该是对公司资金情况、产品进度、市场情况及自身资源、各部门职能、员工能力、各部门工作流程等情况最了解的人之一。如果缺乏对公司资金情况的了解,方案就可能导致无法实施;如果缺乏对产品进度的了解,方案就无法突出产品特点;如果不熟悉市场情况及自身资源,方案就不能在市场上取得预期的效果,或者成为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如果不知道各部门的职能、员工能力及他们的工作流程,就会导致方案无法细化、无法执行,或者在执行的过程中背离了策划自己的初衷。
可以说,假如把策划放到篮球场上,他应该具备小前锋的各项能力,——就是说在游戏公司里,把策划放到任何部门的任何位置上,他都有能力亲力亲为的执行;同时策划还应该具有组织后卫的掌控和协调能力,——就是说在游戏公司里,策划应该最清楚他的方案中,每一个步骤应该由具体的哪个人来完成,在哪一个时间点上完成,在未完成的情况下如何应对。一个被定案的策划案应该是不给别人留有任何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的,——因为这个策划案是完完全全体现了策划的思想与智慧。
此外,策划应该是充满灵性的,有创意的,富有激情和浪漫色彩的,甚至是神经质的;策划应该像艺术家一样苛求自己方案的完美,并像疯子一样的执着;策划应该积极主动的,像苍蝇一样无孔不入于公司的各个部门,了解每个部门的动向;策划所想的事情应该无所不包:大到运营计划的建议,小到线上活动的执行;策划应该像狗一样有敏锐的嗅觉,关心市场上每一个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波澜,并像长舌妇一样对此津津乐道;策划应该对整个行业的脉络了如指掌,在制定方案时能够引经据典的,通过各种数据、案例论证可行性并准确预估效果;策划应该有极强的掌控欲望和霸权思想,在方案开始执行后不允许任何人对自己的方案提出修改,并时刻关注策划执行的效果,自我反省或找出问题所在。简单点说,策划应该是个很让人讨厌的人,被人当作神经病来看待。
具备以上素质和属性的策划,应该是整个公司里最有骨气,并且是唯一必须敢于对领导直言、以死相谏的人。其实不论任何的职位,都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在一家公司里的价值所在:作为一个打工者,首先要想到的是用自己在某领域里的专业性,为公司提供正确的、可行的方案,而不是不论领导的决策正确与否,都一味的执行。而在这一点上,策划作为一个职责本身就是为公司提供方案的职位,假如着眼于公司的利益而非个人是否能讨领导欢心,是绝对不能姑息和容忍领导所犯的任何错误的。
——以上,仅仅只是一部分策划应具备的素质和属性,但同时却是策划的全部尴尬所在。如前所述的那样,策划是一家游戏公司的大脑,是一家游戏公司任何市场、推广动作的灵魂与核心,策划的许多想法都涉及到决策层的首肯和认同,偏偏策划这个职位被安排在公司的执行层里;策划做出的方案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及贯彻执行,偏偏策划自己不具备发号施令的权限;越是好的策划,越是处处为公司着想,却是公司里最不得人缘且最不受领导待见的职位之一。
策划的全部尴尬,以及我自己曾经担任过或兼任过多家公司的策划的经历,使我不得不总结出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观点:在游戏业界,乃至于中国许多行业的公司里,策划这一职位形同虚设。所有我以上提出的这些对策划的观点及要求,都是我一相情愿的痴人说梦,——在游戏业界,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策划。
假如这样的结论让你难以认同,那么我想请你回答我几个问题:盛大绕开渠道发行虚卡的策划是谁提出的?网易独霸业界的推广员制度是谁想到的?九城铜须事件的炒作是谁操刀的?假如你不是这些公司的员工,我敢肯定你对此一无所知,但你记住了陈天桥,你记住了丁磊,你也记住了朱俊,你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也认为这一切都是他们的智慧。但与此同时,当你发现一个游戏的线上活动漏洞百出,一句宣传的词语不堪入目,你骂得是谁?是策划。
——以上要列举的事例,不是要告诉你许多企业的老板无耻的将策划的功劳据为己有,将过失推委于人。而是要告诉你,正因为这些创意、策划确实是企业老板的思想,所以这些例证才很好的说明了中国的游戏业界根本不存在策划。中国游戏业界所谓的策划,我认为正确的叫法是“细化”。
细化,就是把一个点子通过合理的资金分配、人力分配和流程制定,变成一个可以执行的方案。无可否认,细化本身就是策划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相比策划而言,细化是毫无技术含量的,是痛苦的,同时也是悲哀的。
细化的毫无技术含量,是因为一个策划只要了解每个部门的工作流程和人力资源,以及所能用于使用的资金数量,就能够将一个点子变成一份方案。我曾经做过这样的方案累计上千份,你现在所知的任何一个活动,我都有它的可行性方案。假如我现在在任何一家游戏公司担任策划并且不想干活的话,我把这些方案稍做修改,就可以用于任何一款产品。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把细化案当作文章来写,推敲细化案里的措辞,语句、段落、制表、配图乃至排版,力图做到图文并貌绘声绘色。
细化的痛苦,如前所述,尽管我用创作文章的态度来写细化案,但假如写细化案能像玩网络游戏一样为提供经验值升级,并让细划案的撰写者在达到一定等级的时候可以转职,那么细化者绝对无法转职成为文学家,他只能转职成为数学家。因为在更大的程度上讲,细化案本身需要的不是灵感和浪漫,而是逻辑性和条理性,以及计算能力。
通常而言,没有任何一个提出点子的企业老板能够准确的告诉你他的意图,——或许是不想,或许是不能,但总之,他也绝不允许你的任何思路改变、未达到或者超越了他的意图。这种意图被细化的过程一般而言有三种情况,其中相对较好的情况有两个:
其一是一个老板会告诉你他要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活动带来多少用户。你根据已知的一些如广告用户成本、推广用户成本等许多数据估算出带来他要求的用户大致需要多少费用。然后根据这个费用,用你的经验细化出一套可执行的方案,并返回头去修正先前对费用的估算,做出一份你认为很出色的细案。
其二是一个老板会告诉你他要花多少钱来办一个什么样的活动。你根据这个活动的需求和资金情况,同样依据已知的用户成本做分析,大致估算出这个活动能为公司带来多少用户。
这样的细化过程的难点甚至让人难以启齿。
比如,在你细化这个点子的时候,表示你已经完全认同这个点子是有效的,你不能对这个点子提出任何的质疑,更无权否决它。即使你真的认为这个点子不切实际且有充足的论据也不能;
比如,本来通过计算,带来10万用需要1000万元的费用,但这个费用老板肯定不满意。于是你必须找出各种数据来证明其实1万元也能带来10万,否则就是你的能力有问题。而即使你真有能耐不论怎么引经据典或编出什么公式和数据证明了1万元就是可以带来10万用户让老板满意了,别急,这种不切实际胡说八道的细化案在执行后一旦没达到效果,最后责任还是要归结到你的头上,因为你的策划不切实际嘛。——当然如果你够本事把责任推到其他比如文案、活动执行等人的身上又另当别论。我甚至一度因此而坚定的认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句话就是为了策划而创造的;
这样的细化过程中,通常只有一个需要你动脑子的地方,比如,你的老板要求你在活动中送出一个价值30万的东西,可能是一套房、可能是一辆车、可能是一条钻石项链……但你的老板通常不会准确的告诉你他到底要送的是什么,你需要把所有市价30万的东西挨个提交一遍,直到猜中了他脑海里的那个答案为止;
而其中较不好的情况是:老板既不告诉你他要带来多少人,也不告诉你他要花多少钱。他只告诉你他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活动。而之所以说你将是个数学家而非文学家的原因就在于此。你总是只有一个已知数:要做个什么样的活动。而你要求出的却是三个未知数:你想花多少钱,你认为能带来多少人,你怎么把这个活动想法变成细案。而你的工作重点就在于,你需要不断的调整花多少钱、带来多少人、以及活动怎么执行这三个未知数,让老板认为他的想法果然天才无比。——你如果没做数学家,真是数学界的一大悲哀。
而细化自己的悲哀是,你需要在反反复复的修改这些细化案的过程,是一个你不断抹杀、牺牲自己想法的过程。很可能你清楚的知道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该做什么,或者某一个点子应该怎么改良,或者某一个方案执行后的实际效果,但你什么也不能说,你必须麻痹自己,真诚热切的希望是自己错了。因为没有人需要你想,更没人想听你说。假如你说了,那就是一相情愿、就是自做多情,假如把你放到封建社会的话,你就是以下犯上,被砍头都有可能。
与此同时,策划的工作内容还在不断的被降低技术含量。比如专门的活动策划,几年以前,一个活动方案可能是几个策划苦思冥想、推敲了几个月的心血。现如今,动辄十几、几十人的策划部门把使活动海量起来,一周内可以出来几十、上百个活动方案。我不否认,把策划的工作量化、模式化,把做出的方案规模化,用海量来填补质量的不足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但是假如把任何一种策划的工作搞得像个搬运工,策划的意义何在?想法、激情、创意从何体现?
但这也难怪。策划,你的想法可以被任何人指摘,但你对此无法避免,就像是招就有破绽一样,是想法就有漏洞,但你无从反击,因为别人不用去想;你的任何方案都可能搁浅,因为你无权指挥任何人来服务于你的思路;你的任何业绩都无从体现,因为你的名字不为人知。
所以你只能沉默,对你而言,做一份真正出色的策划,远不如细化一个让老板开心的方案对你的前途更有帮助。这样的策划做出的方案,我看过上千份,其中绝大多数这样的策划案连一张A4纸都填不满,内容空洞,套话连篇,执行起来根本无从下手。但是,至少没有人敢对提出质疑,因为那是老板的想法;至少没有人敢不执行,因为有老板给你撑腰。
——驱利避害是人的天性,都是出来打工的,换了谁,能在经历了这些之后,还能依旧兢兢业业的站在策划的岗位上?
策划,你应该是智囊,是狡猾的狐狸,是聪明的野狼。把你放在乱世,你应该是运筹为卧的军师;把你放在盛世,你应该是忧国忧民的宰相。你需要认同,你需要名分,你更需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位。你得大声得呐喊:“士为知己者死!”你还得发自内心痛苦的询问:“但,知己呢?”
(完)
三、 策划
策划是游戏公司里最尴尬的职位。策划的工作内容,顾名思义就是出谋划策。出谋划策说起来很简单的,但如果真要想制定出既能突出产品特点、又能顺应市场潮流、还能吻合用户需求的方案、活动或者计划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要想做出这样的方案,需要是一个策划具备很多种素质和属性。
一家游戏公司中,策划应该是对公司资金情况、产品进度、市场情况及自身资源、各部门职能、员工能力、各部门工作流程等情况最了解的人之一。如果缺乏对公司资金情况的了解,方案就可能导致无法实施;如果缺乏对产品进度的了解,方案就无法突出产品特点;如果不熟悉市场情况及自身资源,方案就不能在市场上取得预期的效果,或者成为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如果不知道各部门的职能、员工能力及他们的工作流程,就会导致方案无法细化、无法执行,或者在执行的过程中背离了策划自己的初衷。
可以说,假如把策划放到篮球场上,他应该具备小前锋的各项能力,——就是说在游戏公司里,把策划放到任何部门的任何位置上,他都有能力亲力亲为的执行;同时策划还应该具有组织后卫的掌控和协调能力,——就是说在游戏公司里,策划应该最清楚他的方案中,每一个步骤应该由具体的哪个人来完成,在哪一个时间点上完成,在未完成的情况下如何应对。一个被定案的策划案应该是不给别人留有任何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的,——因为这个策划案是完完全全体现了策划的思想与智慧。
此外,策划应该是充满灵性的,有创意的,富有激情和浪漫色彩的,甚至是神经质的;策划应该像艺术家一样苛求自己方案的完美,并像疯子一样的执着;策划应该积极主动的,像苍蝇一样无孔不入于公司的各个部门,了解每个部门的动向;策划所想的事情应该无所不包:大到运营计划的建议,小到线上活动的执行;策划应该像狗一样有敏锐的嗅觉,关心市场上每一个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波澜,并像长舌妇一样对此津津乐道;策划应该对整个行业的脉络了如指掌,在制定方案时能够引经据典的,通过各种数据、案例论证可行性并准确预估效果;策划应该有极强的掌控欲望和霸权思想,在方案开始执行后不允许任何人对自己的方案提出修改,并时刻关注策划执行的效果,自我反省或找出问题所在。简单点说,策划应该是个很让人讨厌的人,被人当作神经病来看待。
具备以上素质和属性的策划,应该是整个公司里最有骨气,并且是唯一必须敢于对领导直言、以死相谏的人。其实不论任何的职位,都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在一家公司里的价值所在:作为一个打工者,首先要想到的是用自己在某领域里的专业性,为公司提供正确的、可行的方案,而不是不论领导的决策正确与否,都一味的执行。而在这一点上,策划作为一个职责本身就是为公司提供方案的职位,假如着眼于公司的利益而非个人是否能讨领导欢心,是绝对不能姑息和容忍领导所犯的任何错误的。
——以上,仅仅只是一部分策划应具备的素质和属性,但同时却是策划的全部尴尬所在。如前所述的那样,策划是一家游戏公司的大脑,是一家游戏公司任何市场、推广动作的灵魂与核心,策划的许多想法都涉及到决策层的首肯和认同,偏偏策划这个职位被安排在公司的执行层里;策划做出的方案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及贯彻执行,偏偏策划自己不具备发号施令的权限;越是好的策划,越是处处为公司着想,却是公司里最不得人缘且最不受领导待见的职位之一。
策划的全部尴尬,以及我自己曾经担任过或兼任过多家公司的策划的经历,使我不得不总结出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观点:在游戏业界,乃至于中国许多行业的公司里,策划这一职位形同虚设。所有我以上提出的这些对策划的观点及要求,都是我一相情愿的痴人说梦,——在游戏业界,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策划。
假如这样的结论让你难以认同,那么我想请你回答我几个问题:盛大绕开渠道发行虚卡的策划是谁提出的?网易独霸业界的推广员制度是谁想到的?九城铜须事件的炒作是谁操刀的?假如你不是这些公司的员工,我敢肯定你对此一无所知,但你记住了陈天桥,你记住了丁磊,你也记住了朱俊,你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也认为这一切都是他们的智慧。但与此同时,当你发现一个游戏的线上活动漏洞百出,一句宣传的词语不堪入目,你骂得是谁?是策划。
——以上要列举的事例,不是要告诉你许多企业的老板无耻的将策划的功劳据为己有,将过失推委于人。而是要告诉你,正因为这些创意、策划确实是企业老板的思想,所以这些例证才很好的说明了中国的游戏业界根本不存在策划。中国游戏业界所谓的策划,我认为正确的叫法是“细化”。
细化,就是把一个点子通过合理的资金分配、人力分配和流程制定,变成一个可以执行的方案。无可否认,细化本身就是策划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相比策划而言,细化是毫无技术含量的,是痛苦的,同时也是悲哀的。
细化的毫无技术含量,是因为一个策划只要了解每个部门的工作流程和人力资源,以及所能用于使用的资金数量,就能够将一个点子变成一份方案。我曾经做过这样的方案累计上千份,你现在所知的任何一个活动,我都有它的可行性方案。假如我现在在任何一家游戏公司担任策划并且不想干活的话,我把这些方案稍做修改,就可以用于任何一款产品。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把细化案当作文章来写,推敲细化案里的措辞,语句、段落、制表、配图乃至排版,力图做到图文并貌绘声绘色。
细化的痛苦,如前所述,尽管我用创作文章的态度来写细化案,但假如写细化案能像玩网络游戏一样为提供经验值升级,并让细划案的撰写者在达到一定等级的时候可以转职,那么细化者绝对无法转职成为文学家,他只能转职成为数学家。因为在更大的程度上讲,细化案本身需要的不是灵感和浪漫,而是逻辑性和条理性,以及计算能力。
通常而言,没有任何一个提出点子的企业老板能够准确的告诉你他的意图,——或许是不想,或许是不能,但总之,他也绝不允许你的任何思路改变、未达到或者超越了他的意图。这种意图被细化的过程一般而言有三种情况,其中相对较好的情况有两个:
其一是一个老板会告诉你他要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活动带来多少用户。你根据已知的一些如广告用户成本、推广用户成本等许多数据估算出带来他要求的用户大致需要多少费用。然后根据这个费用,用你的经验细化出一套可执行的方案,并返回头去修正先前对费用的估算,做出一份你认为很出色的细案。
其二是一个老板会告诉你他要花多少钱来办一个什么样的活动。你根据这个活动的需求和资金情况,同样依据已知的用户成本做分析,大致估算出这个活动能为公司带来多少用户。
这样的细化过程的难点甚至让人难以启齿。
比如,在你细化这个点子的时候,表示你已经完全认同这个点子是有效的,你不能对这个点子提出任何的质疑,更无权否决它。即使你真的认为这个点子不切实际且有充足的论据也不能;
比如,本来通过计算,带来10万用需要1000万元的费用,但这个费用老板肯定不满意。于是你必须找出各种数据来证明其实1万元也能带来10万,否则就是你的能力有问题。而即使你真有能耐不论怎么引经据典或编出什么公式和数据证明了1万元就是可以带来10万用户让老板满意了,别急,这种不切实际胡说八道的细化案在执行后一旦没达到效果,最后责任还是要归结到你的头上,因为你的策划不切实际嘛。——当然如果你够本事把责任推到其他比如文案、活动执行等人的身上又另当别论。我甚至一度因此而坚定的认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句话就是为了策划而创造的;
这样的细化过程中,通常只有一个需要你动脑子的地方,比如,你的老板要求你在活动中送出一个价值30万的东西,可能是一套房、可能是一辆车、可能是一条钻石项链……但你的老板通常不会准确的告诉你他到底要送的是什么,你需要把所有市价30万的东西挨个提交一遍,直到猜中了他脑海里的那个答案为止;
而其中较不好的情况是:老板既不告诉你他要带来多少人,也不告诉你他要花多少钱。他只告诉你他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活动。而之所以说你将是个数学家而非文学家的原因就在于此。你总是只有一个已知数:要做个什么样的活动。而你要求出的却是三个未知数:你想花多少钱,你认为能带来多少人,你怎么把这个活动想法变成细案。而你的工作重点就在于,你需要不断的调整花多少钱、带来多少人、以及活动怎么执行这三个未知数,让老板认为他的想法果然天才无比。——你如果没做数学家,真是数学界的一大悲哀。
而细化自己的悲哀是,你需要在反反复复的修改这些细化案的过程,是一个你不断抹杀、牺牲自己想法的过程。很可能你清楚的知道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该做什么,或者某一个点子应该怎么改良,或者某一个方案执行后的实际效果,但你什么也不能说,你必须麻痹自己,真诚热切的希望是自己错了。因为没有人需要你想,更没人想听你说。假如你说了,那就是一相情愿、就是自做多情,假如把你放到封建社会的话,你就是以下犯上,被砍头都有可能。
与此同时,策划的工作内容还在不断的被降低技术含量。比如专门的活动策划,几年以前,一个活动方案可能是几个策划苦思冥想、推敲了几个月的心血。现如今,动辄十几、几十人的策划部门把使活动海量起来,一周内可以出来几十、上百个活动方案。我不否认,把策划的工作量化、模式化,把做出的方案规模化,用海量来填补质量的不足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但是假如把任何一种策划的工作搞得像个搬运工,策划的意义何在?想法、激情、创意从何体现?
但这也难怪。策划,你的想法可以被任何人指摘,但你对此无法避免,就像是招就有破绽一样,是想法就有漏洞,但你无从反击,因为别人不用去想;你的任何方案都可能搁浅,因为你无权指挥任何人来服务于你的思路;你的任何业绩都无从体现,因为你的名字不为人知。
所以你只能沉默,对你而言,做一份真正出色的策划,远不如细化一个让老板开心的方案对你的前途更有帮助。这样的策划做出的方案,我看过上千份,其中绝大多数这样的策划案连一张A4纸都填不满,内容空洞,套话连篇,执行起来根本无从下手。但是,至少没有人敢对提出质疑,因为那是老板的想法;至少没有人敢不执行,因为有老板给你撑腰。
——驱利避害是人的天性,都是出来打工的,换了谁,能在经历了这些之后,还能依旧兢兢业业的站在策划的岗位上?
策划,你应该是智囊,是狡猾的狐狸,是聪明的野狼。把你放在乱世,你应该是运筹为卧的军师;把你放在盛世,你应该是忧国忧民的宰相。你需要认同,你需要名分,你更需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位。你得大声得呐喊:“士为知己者死!”你还得发自内心痛苦的询问:“但,知己呢?”
(完)
前一篇:众生百态(文案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