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整理至 天涯-煮酒论史-解读《人间词话》
1.
冯延巳。意外吗?一点都不。老王唐五代词独推冯延巳,对冯词极为厚爱。老王对词人评价很高的有冯苏辛李欧五人,几无贬语而且极为推崇。其中对李后主评价很高,说其词“神秀”,但其对冯词定性的一句话说:“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中、后二主皆未逮其精诣。”很明显,在老王心目中,无论历史之地位(开北宋一代风气),还是词作之精深优美(皆未逮其精诣),后主还是不如冯延巳的。老王说只有冯延巳足以当“深美闳约”四字,甚至为冯词没有入选《花间集》而愤愤不平,对冯词的偏爱可见一斑。书中其他地方写冯词的妙处也很多,比如说“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胜于韦庄们浩然名句,又写冯词中“细雨湿流光”五字是最早的写春草名句,“能写春草之魂也”,很有点专为冯词平反翻案的味道。这样写其他词人的名句的书中并不多见,李苏辛欧四人所引用的名句均不及这样品读。按照常理,中主与冯延巳同时代,词作也甚佳,老王却好像忽视了一样。老王真是“蜂蜜”(冯迷),怎么说呢,老王是个主观的人,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2.
李煜。看看老王的评语:“……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境界)大小故不同也”、“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老王最爱的是感情深挚、境界清朗、语言晓畅之作,李后主三项皆中,无怪乎评价如此之高了。
3.
苏轼。老王说苏辛二人为词中之狂,又说长调柳苏辛三人最工,因此苏辛排名当在周邦彦之上。苏辛二人老王更偏向于苏轼。《人间词话》中有说:“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可见虽则老王甚为推荐辛词,亦对其稍显粗放的词风还是心存小小的芥蒂。最难比较的是苏轼和欧阳修,老王对这两人评语都甚高,引用两人名句亦甚多,但考虑到文中点明东坡长调胜出,而其小令亦不输与欧词,因此苏轼排在第三。
4.
欧阳修。老王对欧词的喜爱在《人间词话》里也是很明显的,引用的不少而且还把柳永的词改成欧作。对于老王这样偏好明显的人,欧阳修排在第四应该是不会没什么大错的。
5.
秦观。秦观之词意境极美,《人间》评“少游词最为凄婉”。看看《人间词话》里对于境界大小论的那一段:“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刮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词中境界大小的例子不胜枚举,这里独独全部引用秦观的词。顺手拈来就是少游词,可见老王对他的偏爱。但是《词话》中亦说“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秀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小秦的词有时候稍显雕琢,白璧微瑕,是以排在苏欧之后。
6.
辛弃疾。理由前面已经说了,老王在总体上还是非常推崇辛词的,只是稍嫌其有些粗放。
7.
周邦彦。看看老王对周邦彦定性的一段话:“美成词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很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这段话已经很明显了,周邦彦不如欧、秦,但仍然在老王心中能占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8.
晏殊。词最工者七人已经座次排定,剩下晏殊和姜夔,很明显大晏词“南宋人不能道也”,情感上老王肯定更偏向于北宋。晏殊胜于姜夔没什么悬念。
9. 姜夔。九人中最后一位。
第十名从李璟、晏几道、纳兰性德、文天祥四人中选出,无论谁胜出似乎都合乎常理。《人间词话》中有一段话应该有助于我们做出结论。这段话不是关于四人中任何一人的词,而是写王世桢的《衍波词》。“《衍波词》之佳者,颇似贺方回。虽不及容若,要在锡鬯、其年之上。”这样看起来,贺铸不如纳兰性德。依照老王的结论,南宋除稼轩外,鲜有能于北宋名家抗衡者,文天祥在南宋尚不及辛、姜、吴三人,首先就被比了下去。小晏之词略胜贺铸,“小山矜贵有余,但稍胜方回耳。”只是稍胜而已,况且老王还对他颇有一些小意见,而不像对李璟和纳兰性德那样无任何贬低。因此小晏也不幸落选。
最后看李璟和纳兰性德的角逐了。其实这两人老王都算是比较喜爱,引用他们各自名句的次数也在伯仲之间。但是纳兰性德对老王而言是“本朝”,对于一心想要恢复大清的王老先生来说,无疑更倾向于纳兰性德。因此,只有一名裁判的情况下,纳兰性德成功晋级。
10. 纳兰性德。理由如上。
最终,老王心目中的古今十大词人因此就新鲜出炉了,他们依次是:冯延巳、李煜、苏轼、欧阳修、秦观、辛弃疾、周邦彦、晏殊、姜夔、纳兰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