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cache2.artron.net/201208/21/64166_13455102738l8c.jpg
http://blogcache2.artron.net/201208/21/64166_13455102720RRT.jpg
1896年3月,大清邮政脱离海关,正式成立国家邮政局。当时清朝政府正在进行币值改革,将旧币值“纹银”单位改为“洋银”单位。为配合币值改革,在新币值邮票未印竣前,暂使用海关之旧币值邮票加盖使用,例如将“小龙”和“万寿”加盖“暂作洋银”作为新币值邮票应急使用。由于新邮政还增加了包裹、汇兑等业务,急需高面值邮票,故于1897年2月将库存的红印花票加盖作为邮票使用。
1897年2月2日,农历丁酉年正月初一,正值春节,大清帝国邮政正式发行红印花加盖邮票。其加盖面值为:壹分、贰分、肆分、壹圆、伍圆共五种,其中贰分、肆分和壹圆这三种面额的加盖字体又各有大小字之分,故红印花邮票全套为八枚。这八种邮票又衍生出许多变体票,蜚声邮坛。百余年来,红印花邮票演绎了一系列邮坛传奇。
红印花未加盖原票,乃由清代海关1896年委托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印制,面值为3分,采用厚实的无水印白纸印刷。以红色为主色,雕刻精细,印刷精湛,票面为全英文。背面有背胶,齿度数约为12至16度,并有纵横不同的混合齿度,全张票纵横各十枚,整版共100枚,共印刷约65万枚(一说100万枚),因曾被误认为是印花税票,而得名“红印花票”。红印花原票虽不是邮票,但全部的加盖票均由其而派生,其对版模特征、齿孔研究、加盖顺序等均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是集邮的重要收集和研究对象之一。特别是由于其加盖出来的“小壹圆”更是登上了“华邮之王”的宝座,故而红印花原票有“红花之母”的美誉,连红印花邮票专家黄光诚先生亦赞誉其为“唯一非邮票之邮宝”。它是上海海关在1896年9月印制的原拟用于报关单上贴用的收费凭证,后因商人权贵反对,未能实施,最终取消发行。1897年清朝国家邮政为应急需,便利用上海海关未发行的“红印花票”加盖改作邮票。在加盖之前,仅取出2全张共200枚,用于馈赠中外高级官员、存档加盖设计等,其余全部用于加盖改作邮票。因此,未经加盖的红印花原票,存世量很少。据黄光诚考证,红印花邮票存世仅有53枚。早在上世纪初,一些华邮收藏知名人士将红印花原票列为“华邮四宝”之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陆续有新发现的红印花原票浮出水面。
红印花"小壹圆"是早期邮票中升值最快的邮票之一,仅仅大约1年半的时间这枚票从不足140万元人民币便升值为180万元人民币,红印花"小壹圆"邮票号称"国邮之王"。清政府发行红印花加盖改值邮票时,共有8种,即"当壹分"、"大二分"、"小二分"、"大肆分"、"小肆分"、"大壹元"、"小壹元"及"当伍元"。据说,"小二分"、"小肆分"及"小壹元"三种加盖在先,由于小字不甚明显,逐改为大字,然而小字票也同大字票一起发行。"小壹元"邮票发行量估计为40枚,这个数字来源于曾在中国海关任过职的集邮家棉加义的记载,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调查,基本上无误,至今见于著录者仅有32枚。在红印花"小壹元"邮票中,只有一件四方连存世,它是"国邮之王"中的"王"。
1897年,在中国海关任职的德国人费拉尔从上海邮局买出7枚"小壹元"邮票,其中有一个四方连,1904年,费拉尔去世后,此四方连由其居住在上海的夫人保存。1924年,周今觉从上海英籍邮商施开甲处得知费拉尔遗孀保存着这件孤品后,立即委托施开甲代为联系购买。但是,费氏遗孀要将费拉尔遗集(一部中国邮集和三部世界各国邮集)全部一起出让,索价纹银12000两。周几经往返洽商,历时三载,到1927年方以纹银2500两的代价买进了这个四方连。周今觉自从得到这件四方连以后,踌躇满志,为其著书立说,称其为"宝中之宝,王中之王",保存这件孤品达20年之久。1947年,周今觉已年老体衰,不问邮事,遂将此宝以黄金320两(约合21000美元)的代价转让给上海永安公司经理著名集邮家郭植芳。1948年底,郭氏携此宝迁居美国,以后他陆续卖出了所藏的大部分邮票。对这件珍品,他宣称绝不卖给外国人,如有中国人愿意收藏,可削价割爱。1967年,郭植芳逝世后,此宝给其遗孀刘兆珊保存。1982年2月,刘兆珊将其转让给香港实业家,著名集邮家林文琰,据说成交价28万美元。1983年11月,北京举行全国邮展时,这件"华邮王中王"首次来到北京露面,引起各方面注视。
一百一十五年前的1897年2月2日,是农历丁酉年的正月初一。这天发生了让集邮界永远值得纪念的事情----“红印花加盖邮票”发行了。其加盖面值为:当壹分、暂作洋银2分、暂作洋银4分、当壹圆和当伍圆,共五种,其中暂作洋银2分、暂作洋银4分和当壹圆,这三种面额的加盖字体又各有大小字之分,所以全套为八枚。这八种邮票又派生出众多变体票和错体票而蜚声邮坛。百余年来,红印花邮票演绎了一个个邮坛传奇。
http://blogcache2.artron.net/201208/21/64166_13455102720RRT.jpg 早在上世纪初,一些华邮收藏知名人士将红印花原票、红印花小壹圆邮票、红印花当伍圆倒盖邮票和伦敦版宫门二元中心倒印票并称“华邮四宝”。之后,红印花邮票中的小2分倒盖兼复盖等许多名贵票品,以及民国期间的一些珍罕邮票不断被集邮家发现和报道,且华邮四宝中的前三种又都是出自红印花家族中的票品。于是集邮人士提出了以宫门倒为首的民国时期的珍邮单独列为“民国四珍”(即1:北京一版中的“宫门倒印”二元双色邮票,俗称宫门倒;2:北京一版帆船图三分“暂作二分”倒盖邮票;3:北京二版帆船四分“暂作三分”倒盖邮票;4:北京一版宫门一元误盖“限省新贴用”邮票。在1945年又出现了纽约版孙中山像的“中心倒印”二元双色邮票,俗称中心倒,这样以后就称为“民国五珍”了)。而将红印花小2分倒盖兼复盖补入原来的“华邮四宝”,因而这时的“华邮四宝”实际上就成为“红印花四宝”了,因为红印花邮票是清代发行的邮票,所以也叫前清四宝。集邮界把“红印花四宝”与“民国五珍”又称作“前四宝”和“后五宝”。
http://blogcache2.artron.net/201208/21/64166_13455102726Nng.jpg
红印花前四宝分述如下:
http://blogcache2.artron.net/201208/21/64166_13455102738uLZ.jpg
红印花未加盖原票:红印花原票其本身并不是邮票,乃由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印制,面值为3分,总印量100万枚。但未加盖的原票从未出售,全部加盖改作邮票之用。红印花原票虽不是邮票,但全部的加盖票均由其而派生,其对版模特征、齿孔研究、加盖顺序等均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是集邮的重要收集和研究对象之一。特别是由于其加盖出来的“小壹圆”更是登上了“华邮之王”的宝座,故而有“红花之母”的美誉。难怪一代红学宗师黄光城先生曾称其为“唯一非邮票之邮宝”了,红印花四宝其列首位,可谓“母以子而显贵”吧。
红印花未加盖原票对于其称谓,在集邮界也有过一番争论和探讨,红印花原票、红印花底票、红印花税票等等。目前应该以“红印花未加盖原票”较为被海内外邮人认可和接受。
红印花未加盖原票,面值3分,以红为主色,刷色有红、朱红、绛红,因曾被误认为是印花税票,而得名《红印花票》。其实,它是上海海关于1896年9月印制的原拟用于报关单上贴用的收费凭证,后因商人反对,未能实施,从未发行。1897年清朝国家邮政为应急需,便利用上海海关未发行的《红印花票》加盖改作邮票。在加盖之前,仅取出2全张共200枚,用于馈赠中外高级官员、存档加盖设计等,其余全部用于加盖改作邮票。因此,未经加盖的红印花原票,存世量很少。据黄光城考证,存世仅有53枚。未加盖的红印花原票并不是邮票,之所以与中国珍邮并列齐名,因为它是红印花加盖票的原票,而中国清代珍邮,大多是由红印花原票加盖产生的。
http://blogcache2.artron.net/201208/21/64166_1345510272SAV8.jpg
红印花小壹圆票:小壹圆素有“华邮之王”的声誉,据研究,小壹圆票只加盖了50枚,现存世仅31枚,其四方连被誉为“东半球最罕贵之华邮”。还有横双连一件,其余都是单枚,近年每当其出现在邮品拍卖会上都会吸引世界邮坛的瞩目。
在正式加盖的8种红印花暂作邮票中,最先加盖的是小字“当壹圆”,后因嫌加盖的“当壹圆”字体太小,又改用大字加盖。传说加盖小字“当壹圆”只有2个全张,共计50枚。至今流传下来的共发现32枚,其中有四方连一件,横双连一件,其余均为单枚。在存世的32枚中,有两件孤品,一件为四方连,一件为盖销旧票。此外,还有两件珍贵的变体票,一件为加盖英文“dollar”后边漏“•”点,一件为加盖英文“dollar”后边句点远离。漏句点红印花小字“当壹圆”,由日本著名华邮集邮家水原明窗收藏。红印花小字“当壹圆”存世量稀少,是中国最名贵的邮票之一。
红印花小字“当壹圆”四方连是红印花加盖票中的存世孤品,因此被誉为“东半球最罕贵之华邮”。这件孤品原由费拉尔秘藏,他在世前秘不告人。只是在他去世之后20年,由他的遗孀披露于世。1924年先被上海英籍邮商施开甲得知,并告诉中国著名集邮家周今觉。周今觉为获得此宝,费尽苦心,花费了3年时间,于1927年用2500两纹银购得,因此而享有“华邮之王”、“邮王”之美称。20年后,周氏因年迈,又将此宝以黄金330两价格出让给中国集邮家郭植芳。1948年郭氏移居美国。1967年郭氏病逝,临终前曾叮嘱其妻一定要把这件孤品转让给中国人收藏;宁肯低价让给中国人,决不高价卖给外国人。1982年,香港集邮家林文琰用30万美金从郭夫人刘兆珊女士处获得这件珍宝。
【进入2000年以后,根据香港邮学会(FI和FIAP正式会员)2008年10月份《会报》(Non
letteJ)中的英文报道:一位居住新加坡的集邮家的个人收藏——包括红印花小壹圆四方连孤品在内的、极具魅力的红印花邮集已于近日易主,价格为1亿3千万港元。据闻买主是一位生活在上海的集邮家,这位买主是不是丁劲松(现已确认是丁劲松),当时虽然猜测纷纷,但更多人还是欢欣于邮王归国。】
http://blogcache2.artron.net/201208/21/64166_1345510273b5v8.jpg
红印花当伍圆倒盖:其加盖字与原票成180度倒置,具体数量不清,新旧票、实寄封均有,倒盖票图案正中的较少。当伍圆是红印花加盖邮票中面值最高的,当时的“伍圆”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的全部生活费用了,所以一般人不会轻易购做收藏的。而其中当伍圆倒盖则更少。红印花加盖“当伍圆”邮票存世量总共约300枚,其中当伍圆倒盖票只有70枚,约占四分之一。
http://blogcache2.artron.net/201208/21/64166_13455102730yBQ.jpg
红印花小2分倒盖兼复盖:加盖“暂作洋银贰分”邮票,其阿拉伯数字“2”有大字、小字两种。红印花小2分票是由上海一家私人印刷厂承担加盖,在加盖时,由于操作者一时疏忽,误把加盖的红印花原票倒置,造成倒盖错体票;在加盖过程中,由于人为或机器事故,在加盖过程中连续重复加盖,形成类似重影的复盖。复盖现象在加盖票中极少见,而红印花小贰分倒盖兼复盖邮票,不仅倒盖,而又复盖,是极难得的“双料”错体票。据考证,这种错体票存世不足20枚,其中已发现横双连三件,其珍贵性在红印花小字“当壹圆”邮票之上,被誉为“红印花错体之王”。
“绿衣红娘”脱颖而出,红印花珍宝续写传奇
随着广大集邮人士对红印花邮票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现的小4分复盖票、小2分绿色加盖票(俗称绿衣红娘)后,更是引起邮坛的轰动。这些红印花家族之“宝”远比当伍圆倒盖邮票更为珍罕,还有小2分复盖票、小2分倒盖票等等,红花诸宝没有这些天生尤物的加入显然名不副实,也要逊色许多,凑上这些红花之宝后,于是集邮界就有了“红印花七宝”、“红印花八宝”等几种不同的称谓。
《邮票世界》总33、34期(1984年出版)曾刊登过黄光城先生关于“红印花七宝”的论述,其分别为:
蜚声世界邮坛之华邮第一瑰宝-------红印花小壹圆票、
身份特殊不是邮票之红印花加盖票的前身-------红印花未加盖原票、
非凡而不简单之“红印花错体之王”-------红印花小2分倒盖兼复盖票、
汇兑与邮资通用之高额数值票-------红印花当五元倒盖票、
震动邮坛之双色复盖票---------红印花小4分复盖票、
天生尤物,倾倒邮人别号“绿衣红娘”------红印花小2分绿色试盖票、
生动别致,名副其实之两次加盖-------红印花小2分复盖票。
而“红印花八宝”更是存在不同的称谓,一种红印花八宝是指:1、红印花原票;2、小壹圆票;3、小2分绿色试盖票;4、当伍圆倒盖票;5、小2分复盖票;6、小2分倒盖票;7、小4分正票;8、小4分复盖票。另外一种红印花八宝的归类于上述有所不同,它是由:1、红印花原票;2、红印花小字当壹圆;3、红印花小字当壹圆四方连;4、红印花小字当壹圆旧票;5、红印花小字贰分倒盖兼复盖;6、红印花当五元倒盖票;7、红印花双色复盖小字4分;8、绿衣红娘票
组成。
前一红印花八宝称谓与上面的红花七宝相比较,少了“错体之王”---小2分倒盖兼复盖票,小2分倒盖兼复盖票是属于“红花四宝”之列,觉得把它排除在诸宝之外,显然是欠当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小4分正票也被列入“红花八宝”之中了,可见小4分票在红印花邮票中的地位和价值了。后一红印花八宝之称谓,将红印花小壹圆四方连、小壹圆旧票亦列入其中了,因为当壹圆票已经列入,而四方连和旧票在版式、加盖等方面无明显特征。将其列入红印花八宝是否合适?如果这样的话,曾以127.6万元人民币成交的带650张号的小2分票全张,是否亦应登入宝座呢?此全张乃目前发现的唯一带完整边纸之全张票。所以说列入“红花诸宝”之宝座的,除了其昂贵的身价外,还应该具备学术研究的价值。为此,笔者认为将红印花小壹圆四方连、小壹圆旧票亦列入红印花八宝之中似显不妥。
从上述“红花七宝”“红花八宝”中,可以看出小2分中的珍异票品就占有四席之多。除了“错体之王”倒盖兼复盖外,又有“绿衣红娘”和“小2分复盖”等被冠以红花之“宝”的美誉了。
http://blogcache2.artron.net/201208/21/64166_1345510272cLyw.jpg
红印花小2分绿色试盖票:即红印花加盖“暂作贰分”票的试盖样票,该票因用绿色油墨加盖在红印花原票上,故被集邮界冠以“绿衣红娘”的雅称。这种加盖票原由上海一家私人印刷厂承担,厂方用绿色油墨试盖样票后,将试盖样送海关造册处审查。因用小字“2”加盖于红印花票上,绿色字体不显眼,未被采用而归档。后来,此票有少量流出,最早于1942年在上海出现,集邮人士系从一位外国人手里购得后,即撰文在邮刊上介绍,在当时引起轰动。之后,招引了许多邮迷对它爱慕和追求,使其名声大震、身价非凡。据考证,现今存世九枚,其中一件直双连珍藏于中国邮票博物馆,其余七枚均为单枚。且发现该票有一枚加盖了英文specimen(即“样票”)的字样,有邮人对此枚红印花票称谓“绿衣红娘戴凤冠”。其单枚价格仅次于小壹圆。“绿衣红娘”是红印花票中名声显赫的大珍品,每枚有待红印花邮票研究者继续深入探讨。同时集邮界一般认为小2分票加盖的次序为:绿色加盖于原票----黑色加盖于白纸----黑色在原票上试盖----正式加盖。
2004年12月7日,在香港结束的苏黎世亚洲秋季邮品拍卖会上,“绿衣红娘”脱颖而出,以345万港元成交(含15%佣金),创下了单枚华邮拍卖之最高价格,令“华邮之王”的小壹圆甘拜下风,亦成为邮坛一段佳话。
http://blogcache2.artron.net/201208/21/64166_13455102730Mei.jpg
红印花小4分复盖票:被红学大师黄光城先生称为“红印花七宝之第五宝”。是小字4分加盖票出现的一种双色复盖票。这种双色复盖变体票形成的原因,一般认为开始先是用紫油墨加盖,墨色较淡,字迹模糊,后又改用颜色深的黑色油墨重盖一次,两次加盖的油墨未能完全重合,先加盖的紫色文字居中,后加盖的黑色文字偏右,形成了红印花小字4分双色复盖的珍品。据考证,红印花双色复盖小字4分票,存世已发现19枚(一说为22枚),其中四枚为旧票,数量稀少,其上的销印日期清晰者更为珍贵。
http://blogcache2.artron.net/201208/21/64166_13455102722KJw.jpg
红印花小2分复盖票:即在原票上加盖文字时,进行了两次加盖而形成的。红学大师黄光成先生称之为“红印花七宝之第六宝”。当然,其确切的缘由有多种(也有认为是加盖时纸张震动移位造成)。目前已发现19枚,其中四方连两件、横双连一件、其余为单枚。根据其复盖痕迹的墨色,可分轻微复盖、轻复盖、复盖三种。
“红花”世纪情,“十宝”耀邮坛
这里要提到的是2004年12月苏黎世亚洲秋季拍卖特为Robert
Tan收藏之“红印花及其加盖邮票”印制的拍卖目录,该目录在介绍当伍圆倒盖票时,称其为“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十宝之一”,这是首次见到“红印花十宝”这一称谓的出现。
那么这个“红印花十宝”的称谓除了本文前面介绍的:红印花原票、红印花小壹圆票、红印花当五元倒盖票、红印花小2分倒盖兼复盖票、红印花小4分复盖票、红印花小2分复盖票、红印花小2分绿色试盖票,这七宝之外,还应该包括红花家族中的那些票品呢?我想恐怕要算上红印花小2分倒盖票和红印花小4分,以及当伍圆票这三件票品了吧。红印花加盖邮票中的小4分票和当伍圆票都属于珍贵之票品。本文前面就提到,小4分正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曾被集邮界的红学研究者冠以红花之宝,列入“红印花八宝”之中了。
http://blogcache2.artron.net/201208/21/64166_13455102730yBQ.jpg
红印花小2分倒盖票:加盖字模与原票呈180度倒置。在红印花邮票中,仅有当伍圆与小2分票存在倒盖,可能是在加盖时,将原票倒置,使加盖的文字与原票形成180度的倒置。小2分倒盖票目前发现的最大连票是横二纵五的十方连。为什么张号为何未倒置呢?这说明张号是在加盖邮票之前就存在了的。这可以从带1004、1245张号的倒盖票中看出(目前存世的带张号的“小2分”倒盖票仅发现此二枚)。
http://blogcache2.artron.net/201208/21/64166_13455102730Mei.jpg
红印花小4分票:红印花在加盖“暂作洋银肆分”邮票时,初加盖用的版上阿拉伯数字“4”比较小,只加盖了200枚,后又改为大号“4”字。因此,红印花加盖暂作洋银肆分票有大、小“4”字之分。小字4分是红印花加盖票的珍贵邮票之一,该票仅加盖了200枚,有称其字模是受“万寿”加盖票的面值文字影响。现存最大的连票为一件六方连。
http://blogcache2.artron.net/201208/21/64166_13455102735KM6.jpg
红印花当伍圆票:是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中面值最高的一种。由于面值高,出售很少,大部分被用于汇票上贴用,很少为邮资使用,实寄封极少。据有关资料记载,这种红印花加盖“当伍圆”邮票,总数量为5000枚,经红学研究大师黄光城先生研究推测,红印花当伍圆票的加盖数量约为两万枚。
因为当伍圆票大多被贴于“汇银执据”上使用,在汇款兑付后,汇款执据即上缴邮政总局销毁,流传于世的就微乎其微了。或许正是这个缘故,当伍圆票至今未发现有四方连出现,其最大连票为横四连。当然,红印花当伍圆票作为“汇银数”也发现有极少用于函件上的,可以说是具有双重用途了。
当然,目前关于红印花邮票诸“宝”的称谓,除“红花四宝”之外在集邮界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提法,“红花七宝”“红花八宝”乃至“红花十宝”的记载和报道都见诸于各地集邮刊物或是海内外的拍卖目录。我想无论何种称谓,其本身就是对红印花邮票研究、了解、以及重新认识的一个过程。同样,如此多种的不同称谓也是集邮前辈及广大集邮研究者,研究“红学”历程的一个见证吧。当前,“红学”研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许多珍罕票品对于一般集邮者而言是可望不可及的。实话实说,凭我的集邮知识,对浩瀚的“红学”研究领域而言,充其量仅是个小学生。而靠我的经济实力想要收集红印花邮票似乎更是个遥远的梦想,但是搜集和阅读红印花邮票的各种图片、文章资料,也是了解红印花邮票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由衷希望更多的集邮者,尤其是刚刚接触集邮的朋友,都能够多了解些我国古典邮票的一些基础知识,不仅仅是关注它的价格,更要从历史和邮学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因为从古典邮票的研讨、学习中,不但可以增加许多传统集邮的基础知识,还可以了解到众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知识,真可谓“经典华邮——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