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转载]新中国第一套加字改值邮票的研究

(2016-07-17 17:18:47)
标签:

转载

分类: 古典邮票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加字改值邮票是继1950210日发行的新中国第一套普通邮票之后,为适应全国迅速发展的邮政业务需要而发行的。它是以旧中国中华邮政单位邮票为底票,加盖中国人民邮政铭记和人民币面值后作为普通邮票使用。全套六枚(图1),分别以国内快递挂号摩托车图;国内挂号泰山风景图;国外航空飞机图;国内信函火车轮船图四种民国单位邮票加盖人民币100元、200元、300元、500元、800元、1000元六种面值在全国通用。本文着重探讨如下五个问题:
一、
为何要对库存的中华邮政邮票加字改值使用

19491219日召开的全国邮政会议,其中一项重要议题即全国邮票发行统一的问题,会后代行国家邮政主管部门职责的华北邮政总局向华东邮政总局发出公函,委托其在上海印刷全国通用普通邮票”——这套后来被简称为1的全国第一套普通邮票在当时被称为商务版天安门图普通邮票,并计划在19501月底发售使用。但上海商务印书馆在承印天安门图普通邮票的具体印制工作却不很顺利,一是由于付款问题耽误,延至195013日方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将三亿五千万元(旧币)汇至上海;二是由于图案调整和邮资调整,至1950127日定好部分面值后开始付印,并于2月上旬陆续交货。但由于1印制期间经历了邮资频繁调整,邮票的面值、颜色和印制数量多次变动。甫一印就各地需求甚急,时间过紧,邮票库存锐减。加上承印1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在这段时间也承担了印花税票的印制任务,印刷力量未能全部用于邮票方面,故此邮政主管部门不得不考虑对库存的原中华邮政邮票加字改值,以应急需。
195022日,邮政总局以供字第10/320号正式行文给上海供应处,批准对库存的原中华邮政单位邮票加字改值。首次批准加字改值的为人民币面值200元、300元、800元和1000元四种,并要求尽先分发各区售用,以缓解各地用票和库存锐减之急。
二、
发行加字改值邮票最初为临时性措施

稍微对新中国邮票史有所了解的都知道,从19502月至19518月,加字改值邮票一共发行了10套(后来约定成俗简称为改1——10)共55种,停售时间不一,但到195481日最后停用。其实,最早的加字改值邮票发行的初衷纯属是一项临时性的补救措施,从1的相关文件中可以看到一开始未有一个完整的加字改值规划,且使用的规定时间过于短暂。
经查195027日《邮政总局供应处供字第22/53号公函》称:总局第10/320指令核准你处以单位邮票加字改值之二百元,三百元,八百元,一千元四种,照本局上月十四日供字第十八号通令规定,只能售至本年三月底为止。
从上述公函行文的27日到函中规定出售时间限止三月底止,不足六十天的时间,即把这首批加字改值邮票的使用时间等同于原来各解放区发行的邮票。如此短暂的发售时间完全是解决燃眉之急的临时性措施,也造成了这批邮票在实际使用和正式发行通知时间上的脱节。上海邮政部门在接到命令后在211日马上与上海三一印刷公司(商务印书馆因印制普1和印花税票着实忙不过来)签订加盖邮票的加工合同并落实制版备印。但印刷公司提出时届农历年关且电源时断时续,需延35天时间方能全部交货。故此上海方面于213日向邮政总局正式报告:这批加字改值邮票惟三月底以前恕不能售完。可否将停售日期稍予展期,邮电部38日以《邮电部邮政总局供字第111号通令》决定:各分区自行印制及加字改值邮票售卖期展延到1950630日,自71日起停售,但贴用至8月底为止。有此通令,尚未完全加盖完毕的中国人民邮政加字改值邮票也同样可使用至8月底。
促使邮政总局把加字改值邮票从临时性措施转变为一段时间内重要的辅助措施是各地邮政部门在盘查库存情况时,发现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华邮政邮票和解放区邮票,在当时邮票纸张材料还很紧张的情况下,这二部分邮票如果能够作加字改值处理,变废为宝,实是励行节约的一件大好事,加上利用现成库存的民国和解放区邮票加字改值,总比印制新普通邮票要快捷得多(特别是这一时期全国通用的1印制不很顺畅,缺口较大)。为此,从19503月初起邮政总局对加字改值邮票的认识已明显变化,在38日函示将华东版农业生产图10000元面值邮票加字改值时(即2),提到变为全国通用邮票,俾可长期售用,这也是时至今日所见文件中把加字改值邮票称作全国通用邮票的最早记录,而在同年55日邮电部邮政总局供字第271号通令随后也明确指出:右述加字改值邮票,上面均印有中国人民邮政六字,且无地区字样,为全国通用邮票,与天安门邮票性质相同。不受售至本年六月底为止之限制。从这个通令后开始,加字中国人民邮政和改为人民币面值的加字改值邮票已正式取得全国通用邮票的地位。至此我们可以说,邮政主管部门已彻底改变了对加字改值临时过渡性质的认识,使其成为新中国建国初期全国通用邮票的重要辅助用票,并在邮政业务中广泛使用。
三、
第一套加字改值邮票的发行时间考证

集邮界对第一套加字改值邮票的发行时间探讨争论由来已久,一方面,部分集邮者本着尊重195055日邮政总局发布的供字第271号通令和邮票目录记载,把55日定为1邮票的公告发行日期,认为这个日期有通令为依据。另一方面,不少集邮者又根据手中不少超前使用的实寄封,旧票、残片等邮品,推论1部分面值邮票在19502月下旬已发售使用。
笔者根据十几年来对新中国普票较为细心的研究,对改1邮票的发行使用日期已有二点明确的认识:一是195055日的第271号通令不是改1的发行通令;二是最迟1950224日应是改1首次发售时间。
1.
5
5日的第271号通令并非是改1的发行通令
之前部分集邮人士简单地把第271号通令等同于1的发行通令,其实从通令的内容和当时的背景来看,与其说是为了发行1,不如说是为了对加字改值邮票的性质和使用方式加以确认)。我们只要认真看一看通令的事由为旧单位邮票加字改值售用及发售邮票应注意事项,这与任何一套邮票发行的通令都不一样。该通令称为使全国各级邮局在分区自印邮票停售后得有充分的全国通用邮票备售起见,除在沪新印天安门普通邮票并已分发各区外,复经令知本局上海供应分处将库存旧中华邮政单位邮票加印人民币面值分发各区售用。由于行文之时1全套6种面值邮票已有5种面值邮票先发售使用,该通令对此追加确认:是项加字改值邮票有一部分已由上海供应分处配发各区。各区收到后应即分发所属各级邮局,惟仍应将分区自印邮票尽先出售,全国通用邮票随后售用。
因此,把邮政总局供字第271号通令的时间55日定于1发行时间是不准确,因为这一通令的内容和事由根本不是为了1首次发售,而是为了界定与1类同的加字改值邮票的性质(即全国通用邮票和使用方式(不受售到1950年六月底为止之限制))。那么改1的真正发售时间又是何时呢?
2.最迟1950224日应是改1首批发售时间
我们说1的实际发售时间在19502月下旬主要依据有二点:
一是有邮政总局的公文和实寄邮品为证。经查195027日《邮政总局供应处第22/53号公函》明文要求总局第10/320指令核准你处以单位邮票加印改值之二百元、三百元、八百元、一千元四种,照本局上月十四日供字第十八号通令规定,只能售至本年三月底为止。务请尽先分发各区售用。(最好多发距沪路近各区。)至新印普通邮票,可随后配发从文中不难看到,1邮票在当时只想售至三月底,又怎么可能在195055日才正式发行呢?公函中务请尽先分发各区售用的通知精神,让各接收到1邮票的邮政窗口毫不犹豫地把手中1邮票售出,这又是多么地符合上级邮政部门的相关规定。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发售在2月份,为什么不可能在中旬而是下旬呢?我们查阅1950213日《华东区邮政管理局供应处邮字第25号公函》单位邮票加印改值为人民币邮票,已本月十一日订约付款并开始制版备印,惟厂方因农历年关又因电源不畅关系,最快需三十五天始能全部交,一俟开始交货,即当随交随发各局售用。211日才开始制版,217日又逢春节,加上26日中午美蒋飞机空袭上海电厂停电数日,后经抢修供电时断时续影响生产,故在2月中旬交货的可能性很小。华东邮政管理局315日的公函称200元、300元、800元、1000元四种面值的邮票于1950227日加盖完毕。500元面值的则至315日才全部交货。这里所提到的227日,我们的理解是指四种面值邮票全部加盖完毕交完货,而315日则是500元面值邮票全部交完货时间。又因2月份和311日邮资调整,为保证国内平信邮资用票,故在下旬先调拨出改值为800元、1000元面值的邮票以急用是合乎情理的,这从已发现的多枚盖有2月下旬邮戳的邮品可以得以验证。详见1早期邮品的附表:













1较早使用实寄封(旧票)简介

 

1面值

使用日期及戳记地点

贴票枚数

邮展名称或刊载刊物

收藏者(作者)

1000

1950.2.24 天津戳

3连残片

2006年福建省集邮学术论文

陈国成(图2

800

1950.2.25 华北戳

横双连旧票

19956月上海市邮展

胡不为

800

1950.2.27 北京戳

贴单枚实寄封

19956月上海市邮展

胡不为(图3

800

1950.2.28 华北戳

单枚旧票

《中国集邮》944

唐无忌

800

1950.2.28 华北戳

单枚(背印)

19917月福建省邮展

陈国成

800

1950.3.1 北京戳

单枚邮票

1996年(北京)亚洲国际邮展

纪觉英

800

1950.3.1 上海戳

单枚邮票

《中国集邮》944

唐无忌

200

1950.3.4 上海戳

横双连

19956月上海市邮展

胡不为

200

1950.3.6 上海戳

横四连

《上海集邮》954

李秋实

500

1950.3.29 北京戳

横双连

19966月无锡市邮展

黄祖福

1000

1950.3.27 河北戳

竖四连

《中国集邮报》9547

杨占山

300

1950.3.3 ?县

单枚旧票

1993年全国邮展

陈国成(图4


二是有权威的民间邮刊佐证。经查著名的《近代邮刊》第五卷第三、四、七期报道,19502月间发行了200元、500元、800元、1000元四种面值,以后为300元(4月报道),最后是100元(7月报道)。《天津邮学月刊》1950615日出版第一卷第二期报道:机动图快递挂号票加盖一百元(青莲字)六月十三日京津邮局出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1200元、500元、800元、1000元四种面值邮票的发售时间为19502月下旬:300元面值邮票是19503月上旬;100元面值邮票是19506月中旬。
四、
对加盖改值的香港亚洲报壹百元票的性质认定

对新中国普票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1100元邮票有上海大东版和香港亚洲版之分。前者为改1的正常加盖票,价格平平,后者成为新中国加字改值邮票的压场票,市场价格最高时达十几万元。这又是咋一回事呢?
用于改1加盖改值的原票是由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印制的,4种图案的无面值单位邮票(简称上海大东版),齿孔度数多数为P12.5,而原票为国内信函费的火车轮船图邮票部分齿度为P14。除加盖改值为100元面值的邮票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加盖外,之前其余的五种面值邮票已先在上海三一印刷公司加盖完成并已2月下旬、3月上旬陆续发售,故在当时日常的邮政业务中缺少100元面值邮票使用。故此,1950429日,邮政总局供应处以《供字第112/281号公函》向上海发函称:“……各局缺乏一百元邮票,请将你处库存之快递挂号资费单位邮票二百四十万枚用闪光蓝加字改值为一百元,其印法与前相同。……是项邮票有申版及港版两种,请将申版尽先加印,港版随后加印本公函提到的申版即齿度为12度半的上海大东版原票,而港版则是点线齿的香港亚洲版原票。
上海邮政部门接到上述指示后,于1950512日以《邮政总局上海供应分处邮字第155号函》报称已与商务印书馆洽定交其承印……已将本处库存者先行交其加印,又于1950520日以《邮字第170号函》报告库存申版快递单位邮票仅240万枚,但从外地邮局退来的单位邮票中,有港版快递单位邮票230万枚,希望一并加印为一百元票。邮政总局供应处同年525日以《邮政总局供应处供字第158/404号函》复同意上海方面的建议并指示其加印方法与前相同,以后各区陆续退回是项平信单位邮票,可一律改印八百元,至快递单位仍改印一百元。……挂号单位仍改印二百元,航空单位仍改印三百元。上海方面在63日报告经招商评估,准备交上海中华书局永宁印刷厂承印。经我的分析后面这个回合的公函往来,其实大部分说的是后来被称为4的加盖改值邮票。只不够当时的有关经办人员的心目中,把这些理所当然地看作是1的续印而已。
还是回到前面的商务印书馆加盖改值人民币100元这批快递挂号资费邮票,原票中的确如公函中所称的有申版和港版两种,因为有邮政总局指示请将申版尽先加印,港版随后加印,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就不分申版港版一起加印(因为图案是一样的),这也是我们近30年来能够陆续发现1100元香港亚洲版的8枚信销票(图5)和1枚新票(图6)的原因了。
提到香港亚洲版1100元邮票的发现,应该感谢江苏常州的杨岫云先生(1912-2006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拿着刚买到的198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这是第一次由中国邮政权威出版社编纂、首次收录有新中国加字改值邮票的彩色邮票目录,杨老仔细对照自己的信销票藏品,发现自己手中1100元旧双联邮票与目录上的14均对不号,而这个1100元横双连旧票却是自己亲手从一大堆旧信封中剪下放在清水漂洗干净凉干后收藏起来的。他也曾在常州的广庭大众前请教同行,却没有人能说清楚。百思不得其解之后他与国内普票研究专家吴廷琦、唐无忌及桑新如先生通信探讨,并将手中的1100元横双连旧票拍成黑白照片寄给他们研究用。几位老师有了实物照片做依据,加大了研究的力度,创根究底,1985年吴廷琦老师和唐无忌老师分别在《集邮研究》和《上海集邮》撰文披露这枚鲜为人知的尚未收录入邮票目录的流落于民间的孤儿,吴老师当时的结论是:误加盖(把原本应为4的原票误用作为1的原票加盖),而唐老师却认为此票应列为1的第七枚(即1现有原票上海大东版六种面值的6枚加上原票香港亚洲版的100元邮票)。两个说法均有一定道理,但我更倾向于是1正票而非1组外品的定性,它虽然存世量不多,但存量不能改变它的身份属性。我们在文章前面提到的《邮政总局供应处供字第112/281号公函》中的那段文字“……是项邮票有申报和港版两种,请将申版尽先加印,港版随后加印,最后的港版随后加印六字便是它的出生证书。——也就是说加盖在香港亚洲版的1100元票与加盖在上海大东版票两者均是经过邮政总局批准的。经过正式批准加盖在不同版式原票自然应该明确区分开来。当年国家邮政部门一度把现在名为84枚加盖在上海大东版和4枚加盖在香港亚洲版(现名为9)低面值票一齐混合成9作为一套邮票,1980年后再实事求是分成8”“9两套,而不能把94枚邮票说成是84枚邮票的组外品一样。所以说1香港亚洲版100元票是1的正票是有理论依据的,上海大东版100元是11枚(我更倾向按时间顺序叫它是第6枚)、香港亚洲版100元是1的第7枚。
五、1”的组外品和变体票
1.1的组外品


既然香港亚洲版1100元票不是1的组外品,那么什么才是1的组外品呢?


1目录上公布全套6枚,原票大部分都是12度半的上海大东版单位票,但用于加盖500元、800元和1000元面值的原票(国内信函资费的单位票)有一部分14度票(俗称细齿票),这三枚票的齿度为P14的改值邮票就是1的组外品。其中1000元面值票的粗细齿票数量相差不多,故价值平平,500元面值的细齿票收藏难度相对较大(图7),故单枚价格在数百元,惟800元面值的细齿新票有相当的难度,能收藏到带有边纸的新票(图8)或多枚的连票或实寄封(图9)实属可遇而不可求。经分析这三枚14度齿的组外品系线式打孔所致,且原票纸质有厚纸和薄纸之分,厚纸者纸色较米黄,纸质粗糙,纤维短;薄纸者纸色较白,纸质较光洁,纤维较长。


2.“
1”的变体票,已发现有如下五种:
.500P12.5度的底边漏齿(长尾票)变体票
该票最早由香港集邮家纪觉英先生披露在1996年第1期《上海集邮》,附图有1500元底边漏齿八方连(4X2)新票,并在96年北京第九届亚洲国际邮展的新中国普票邮集中展出。笔者在1999年的北京世界邮展和2001年全国邮展的普票邮集中亦展示这种变体票的四方连新票(图10),其成因是漏打最后一行的横齿所致。
.1000P12.5度加盖大移位变体票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福州集邮家姜仰东先生从浙江购得11000P12.5度加盖大移位八方连(4X2)新票,并蒙姜先生支持让我一个四方连(图11),为我屡获高奖的旧币值普票邮集增色不少。该四方连所加盖的中国人民邮政六字已全部上移至竖连邮票的横向中缝齿孔之中,本应出现在邮票右下方带长方型框的阿拉伯数字800元面值已基本上移至邮票图案中间,变异之大诚为突出。香港纪觉英先生在前述的参展邮集中也展示了P12.5度加盖大移位变体四方连(图12),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变体的加盖字体更加向左边移位,呈现出壹佰圆汉字面值移至横连邮票的竖向中缝齿孔中,由此可见应是不同版次的加盖所致。
.1000P14度加盖大移位变体票
由于1000元面值票有P14度齿的组外品,故在P14度组外品也出现加盖大移位变体票。笔者93年全国邮展及无锡集邮家黄祖福先生参加1996年无锡市邮展的普票邮集中也分别展示单枚新票(图13),可以十分清楚看出加盖的字迹上移十分明显,造成加盖字迹大移位主要原因是加盖时原票放置位置不准确所致。
.800P12.5度加盖大移位变体票
上海青年集邮家胡不为参加1995年上海市第三届邮展的普票邮集展示了800P12.5的加盖大移位四方连新票(图14),图中可见该加盖字体向右移位,其移位程度比1000元面值的要小一些。上述四种不同齿孔不同面值的加盖大移位票其形成的原因都是加盖时邮票放置时移位所致。
.200元加盖大移位变体票
15展示的200元加盖大移位新票一枚为纪觉英先生的藏品,在96年北京亚展的普票邮集中未见展出,在99年北京世界邮展中始露芳容。该票所加盖字体出体偏右上移。故中国人民邮政六个字几乎全部印在邮票图案外面了。200元面值的加盖移位票比1000元的加盖移位票更少见。
.500P12.5度接纸印刷变体票
16展示的500元面值的接纸印(又称纸张折叠印刷)系香港纪先生的旧藏,这是原票在第一次印刷前邮票用纸产生折叠后没被发现照常印制成中华邮政国内平信邮资的单位邮票,而后又被拿来用于加字改值为500元面值的1。 胡不为先生旧藏中亦有一个竖直双连接纸印刷变体(图17),与纪先生的藏品基本相似。应该说这类接纸印刷变体票本身与1的加字改值没直接关系,变体是出在原票上,但这些变体的原票被加字改值为1邮票,成为1又一种类的变体票,且数量很少,较为罕见。
.1000P12.5度重复加盖变体票四方连新票(图18)亦是纪先生旧藏,在1996年北京亚洲国际集邮展览普票邮集中展出,其重复加盖程度不明显,部分集邮者把它归类到趣味品之列。



参考资料:《中国邮票史》第七卷

《上海集邮》1987年、1989年合订本

《普邮研究》(普票园地)相关邮文

作者:
陈国成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