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方法

(2015-05-04 09:31:41)
标签:

教学目标

规范表述

分类: E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方法

——专题学习材料整理 

 

一、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照搬参考书现成教案上的教学目标,从不根据学情和单元目标合理选择。

2. 教学目标表述主语是教师或暗指教师,而不是学生。

3. 教学目标设置得太笼统,与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混为一谈,与内容脱节,很难操作。

4. 目标设置得过于精细,将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混为一谈。

5. 将知识、技能、能力目标分割理解,将过程方法目标认为是教学方法手段。将教学目

标设计为学生的活动过程或活动内容, 而不是活动结果。

6. 缺乏对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进行限制的词, 致使教学目标缺乏可检测性、难以评估。

7. 每节课都列出三个维度的目标,再不切实际地列入若干小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表述定位偏颇、混淆不清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不是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是为了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目标陈述的主体应当是学生。课堂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教师应该做什么并不是教学目标所应陈述的内容。

2. 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用语不够清晰。使用无法观测的描述心理状态的术语,教学效果难以检验,无法判断目标是否达成,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

例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表述主体?目标达成?检测?)

3. 课堂教学目标叙述的条理比较混乱。目标设计的表述应当合乎教学内容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

 

三、教学目标规范表述的三种方法:

(一) 行为性目标表述方法 (学习者+行为+条件+程度)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指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适合于知识、技能领域目标的表述。

1. 学习者——

1)错误的行为目标表述:如“为学生……”“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

2)规范的行为目标表述:如,“学生……”,用“能认读……”“能背诵……”“能解释……”“能写出……”“仿照……对……写一段话”“对……作出评价”“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

2. 行为——

1)它要表明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能够达到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这是目标表述句中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省略。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以增强所设计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性。

2)不当的行为“动词”使用,如,“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难以检验。

3)规范的行为“动词”使用,如,“认读”“背诵”“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能直接反映学生活动的行为动词,则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 条件——

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例如:“借助工具书,……”“仔细阅读下列语段,归纳……”“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制定……”“在网上搜集资料,体验……”等。

4. 程度——

是指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生应当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来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达成度。如,“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感悟”“分析归纳出个要点”“能准确地说出……”“会

具体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和补语部分。这样就限定了教学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学生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程度。

 

小结:一般说来,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素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等四个要素。当然,在日常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不妨灵活掌握,有时可以省略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标准)当然,在日常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不妨灵活掌握,有时可以省略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标准)。例如,学生(行为主体)本节课(行为条件)会认会写(行为动词)五个生字(表现程度)。我们在撰写教学目标设计时,为了简便易行也可简化为“行为动词和表现程度”两个要素。如,“学会(行为动词)五个生字(表现程度)”】

 

(二)生成性目标表述方法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预先设定的,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其最根本的特点是过程性。生成性目标不以事先预定的目标为中心,它着重考虑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学习能力的形成等。它适合于过程与方法领域目标的表述。例如,《荷风莲韵———莲文化的魅力》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可以为:通过对有关莲花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养成探究事物的习惯和方法,养成筛选、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表意性目标表述方法

表意性目标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及其结果的个性化。表意性目标重视学生的内部感受性,适合

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领域目标的表述。

表意性目标的表述,不是规定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该展示的行为结果,而是强调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的个人意义。由于人的情感变化并不是通过几次教学活动便能立竿见影的,教师也很难预期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心理会出现什么变化。这种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例如,《荷风莲韵———莲文化的魅力》这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成:通过对莲文化的研究,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小结: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并采取合理的表述方法,一是要明确教学目标表述的学生角度,二是要理解教学目标表述的几个要素,三是要掌握教学目标的三种表述方法。以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目标设计表述注意方面:行为性目标具有具体化、精确化、可观察、可测量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只运用行为性目标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因为简单的目标容易具体化,而高级目标如创造性思维、情感的变化等难以具体化。生成性目标和表意性目标的运用,则可以使教学摆脱固定目标的束缚,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研讨下面课文的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之情。

2训练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语句含义的能力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

 

——《散步》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能利用学习机解决文中的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的脉络了解课文的大意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深情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感情。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目标:

 1. 了解罗布泊今昔及变化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联系现实关注环保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威尼斯商人》教学目标

1. 了解戏剧文学常识把握矛盾冲突理解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掌握剧本欣赏的基本方法研读、品味戏剧语言学会从语言出发分析人物性格。

3. 体会安东尼奥、巴萨尼奥之间的真挚友谊鲍西娅的沉着机智、夏洛克的复仇心理感悟洋溢在剧本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剧中的是非善恶有自己的思考。

 

——《春》教学目标:

1.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 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3.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1.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陈述自己喜欢的理由。

2.学生能找出使用了比喻或拟人的句子各两例并表述其作用。

3.学生能用比喻或拟人句子描述某种景物。

 

——《木兰诗》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提高记诵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生动性的特点。

3.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4.了解木兰这一巾帼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咏柳》教学目标:

1.认识“妆”“绦”“裁”等字。

2.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3.大致知道这首诗歌的意思。

4.背诵这首诗歌。

5.学习“柳”这个意象的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6.理解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7.学习“炼字”的技巧。

8.体会这首诗起承转合特别是第三四句的特点。

9.从诗歌中了解盛唐气象。

初中的教学目标:

1.学习“柳”这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理解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学习“炼字”的技巧。

4.了解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的句式特点。

 

【中小学语文教师涉及的目标一般有两种: 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上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二是教学用书上的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课程标准上的目标陈述的是对某个领域、某个阶段的总体要求, 比较概括。课时教学目标( 即课堂教学目标) 往往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象情境联系在一起, 是对概括的课程目标比较具体、明确的界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