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教什么

标签:
散文教学有效教学内容 |
分类: E语文教学 |
专业阅读 笔记
——《散文教学教什么》(王荣生 主编)
一、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一)背景常识
1. 散文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教材所选课文,绝大部分是“文学性的散文”。
2. 广义的散文——(语文教学界)文学性的散文——狭义的散文
教材 |
语体文 |
散文 |
第一册 |
25 |
24 |
第二册 |
25 |
22 |
第三册 |
20 |
17 |
第四册 |
20 |
19 |
第五册 |
8个单元 |
3个单元 |
第六册 |
4. 语文教学,绝大部分课时用于阅读教学,而散文是阅读教学的主体。自然,阅读教学的问题,自然聚焦在散文教学中。妥善地解决散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的问题,无疑是改善课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的关键。
5. 解决散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的问题,关键是合理的文本解读。而合理的文本解读,基于文学理论和文章学的研究。而散文解读理论,远远落伍。这就是教师散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二)对散文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1. 散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
(1)其他学科教学,“课文”仅是学习材料(途径、媒介),而不是学习对象;散文阅读中的“这一篇”,既是学校材料,又是学习对象。
(2)“这一篇”是独特的文本,学生面临的任务,是理解、感受“这一篇”文本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篇”中与作者独特认知情感融为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
2. 散文阅读教学,始终都在“这一篇”散文里。
(1)散文有“外在的、可指认的言说对象”,这是其与“诗歌、小说、戏剧”(纯文学作品)的区别。
(2)散文文学特性是在“语言所营造的世界”,散文不尚虚构,但散文的写实,也不是“客观的”写实,而是“这一位”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其所感所思,也极具个人色彩。
(3)文学性散文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是与论文报告、新闻通讯的区别。我们阅读散文,是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认作者的所感所思。后者是需要公认的。散文不需要公认。
(4)散文阅读,始终在“散文里”,其外在的言说对象,不在散文“阅读”和散文教学的视野里,与外在对象的关联,是在阅读之后才发生的事。
3. 我们通过作者的散文,感受、体验、分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没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即,我们散文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也就是往“这一篇”散文之语句章法所表达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处走。
(三)问题:散文阅读“两个外跑”或“走到……之外”。
1. 脱离文本,是散文教学的积弊,原因有两个:一是忽视学生对作者所抒发的感受的体认;二是漠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味。 体认作者感受,恰恰需要对文本语言进行细读品味。
2. 把文本当作跳板,从散文里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
所指(作者见闻/人/事/景/物)
外在言说对象(客观存在的/人/事/景/物)
3. 从散文里的“独特的情感认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
4. 教师课堂里额外地讲东西,或抒情化地讲述由此生发的感想、感触、感叹,或指示学生讲,讲一些似乎是老师愿意听的大话(课结尾环节的“拓展延伸”,是最常做的事)。“走到课文之外”,“走出作者之外”,实际是丢弃语文经验,抽空人生经验。——上成了“非语文课”。
语文课(散文教学)应该是两者的整合:
“语文经验”——独具心机的章法、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流露心扉的语句
“人生经验”——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独特的认知情感
5. 散文教学,两个统一的目标
学习思考:我们常说,阅读教学要“紧扣文本”,或“不脱离文本”,如何理解?
(四)解决散文教学问题的对策
1. 文学体裁的“四分法”: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即“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处,都是散文”,王荣生认为此分法欠妥,应该调整发下:
“纯文学(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性散文”+“实用性文章”
(二)“文学性散文”的着眼点
有文章的特性,主要指其写实性,散文有“外在的言说对象”;有文学的特性,在“语言所营造的世界”里,作者的见闻感想是个人化的,散文对现象的阐释和问题的谈论,也不是“客观的”言说。《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的“荷塘”。
作者眼里的主观的人、事、景、物,在散文中是记叙、描写的客体。散文关键点,不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而在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背影》的关键点,是“父亲的爱”,还是“体认到父爱的那又眼”?《老王》的关键点,是“老王的善良”,还是“作者发现老王善良的那副心肠”? 阅读散文,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通过这些人、事、景、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他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思,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意,是散文表现的内容,即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言说对象和思想感悟)。
美的散文,无不追求精准的语言表达,“文字就是思想”(朱自清),思想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只取思想,忽视语言文字,是不足取的。
文学性散文的“着眼点”——
以己之心,揣度作者之念,虽是读散文必需,但容易囿限在自己的既成经验之中。
(四)散文阅读教学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