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军: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2015-04-18 19:49:14)
标签:

文言文教学

分类: E语文教学

http://s4/bmiddle/0019QQATgy6RB2HISzx43&690

下周要进入八年级下册五单元文言文学习,忽然想起韩军老师写的这篇文章。细读并摘要,自然联想到语文老师的文言素养,想到学生文言阅读积累现状,想到我们课堂里的文言教学,想到文言对于一个人言语修养及精神的熏陶作用。对一线老师而言,提高文言阅读的认识,课内外多引领学生亲近文言,走向“回家”的路,虽很漫长,但尝试总有意义的。

对于文言教学,几点思考:

1.设计古诗文阅读教学时,宜有“培文言根基”、“续文言血脉”的意识,如韩军老师所言。若在教学文言文的同时,能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习惯和方法,重视增加古诗文的积累,则语文老师为孩子奠定语言功底,立了一大功。

2.课内古诗文教学,如何围绕“文体”特点,设计有效教学内容?恐怕是一线老师的当务之急。诚然,古诗文教学,诵读、背诵、句意理解、测试等,应试过关,是必要的。但是,如千篇一律的“读、背、考”学习方法和目的,学生终将乏味无趣的。那如何教出古文的“趣”来?每篇古诗文所特有的“趣”点在哪儿?古代“文化”共有的的“趣”点又在哪儿?又如何实现对学生精神和语感熏陶感染的作用?

3.古诗文,区别现代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这种文体的内容、构思、语言表达等,应该有其特殊的魅力,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是寻找、发现、品味这“特殊的魅力”处。这类文体教学应该有普遍遵循的规律,这规律,可以在名家古诗文课堂实录中探究总结。

4.古诗文教学目标有:

1)读、背、理解、考试过关。

2)设计有效的教学内容

(一是篇目内容、章法、语言特点;二是其间情绪、精神的熏陶)。

3)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应该能激趣,能抓住重点,效果可以检测)。

(4)课内外,关注阅读量的积累,夯实语言根基,长久熏陶语感 。

 

文章要点摘录:

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话大师,形成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文言是白话的根基。

白话基本源自文言,基本语汇几乎依附于、脱胎于文言,白话的辞章文法也并没有超脱文言。

20世纪上半叶的大师们,运用语汇时,总是比较纯粹、凝练、典雅、古朴,得益于深厚、扎实、完整的文言根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中小学阶段所谓“现代语文教育”,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教育的“血脉”。几十年来,大陆文人的整体文字面貌是越来越“水”,越来越“白”,越来越“俗”,越来越“痞”,失去了纯粹、古雅、洁净、朴素。

人们在孩童的“语言敏感期”,从“根源处”学习语言,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古文,打好文言根基,再运用白话来表达,那么,写出的文字就比较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

通过白话学习白话,似近实远,事倍功半;通过文言学习运用白话,似远实近,事半功倍。根扎于“文”,语发为“白”,这应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基本法则。

我主张白话、文言,各占半壁江山,适度加大中小学阶段文言的课文比例,高中阶段在课文篇目数量上应当略高于50%;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着眼于奠定一代几代“现代人”的“白话运用”的根底,提高“现代语文教育”“学习运用白话”的效率。

“国语要雅健,也必有白话、文言二源。”“古者则幽深淡远之旨,今者则得亲切逼真之妙。两者须看时并用,方得文字机趣。”(林语堂语)

优秀的文言诗文,有《史记》所体现的博大、恢弘的精神气度、文化襟怀,有李白的俯仰天地的铮铮傲骨,有诗经的质拙、唐诗的雍容、宋词的典丽,都已经成为文化史、文学史的绝唱。对学生精神和语感熏陶感染的作用,今人再通过“文言”,让学生去“循迹走过”,对学生的精神就是一次次历练。不断地“走过”、不断“历练”,就是民族的精神“积淀”、“精神记忆”与“精神传承”!同样也是语感的形成。

作家李霁野上世纪四十年代说:“读过一点诗词的人,黄鹂、燕、鸠、杜鹃等鸟所引起的的情绪,也自然和未曾读过诗的人完全不一样。我们经过诗人的眼睛来看万象,经过诗人的耳朵来听万籁,仿佛是增加了一种感官;而不曾读诗的人,却仿佛是瞎了眼睛,聋了耳朵,他们的生活经验自然也就贫乏得多了。”

废掉文言,我们可能“废掉中华文化灯塔”,废掉几代人“文化根基”,同时废掉“白话的根基”。使几代人的“白话”成为“浮萍”!这不是危言耸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