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是我读——“台阶”(李森祥)

(2014-10-13 11:13:00)
标签:

台阶

文本解读

祼读

分类: E语文教学

如是我读——“台阶”(李森祥)

  

看到题目“台阶”二字,脑海里却自然碰出“门槛”的画面。

个人童年记忆里,似乎没有台阶的印象。倒是“门槛”很清晰,有祖上老屋厚实的木制门槛,孩子或骑或坐,在门槛上玩耍,仿佛还能听到两边木门转动时清脆的吱吱声。后来,父亲和伯叔们离开老屋,各自成家立户,建了新屋,铺的都是青石门槛,偏平而宽,没老屋的高。虽然进出迈脚方便多了。但坐在上面,粗糙或光滑,摸着就是没有老屋木制门槛舒服。

至于老家的台阶,细细回想,还是有的,青石门槛外面,一两个台阶而已。石料未必都是青石,或狭长条形,或宽些的长方形,紧挨着门槛铺在大门外面。上面是有屋檐落雨溅起的凹凼,深浅不一,藏着久远的岁月。

除了老家的台阶,也见过别处的台阶。有长城的台阶,高高低低的台阶上面,尽是雄伟和壮观,台阶下面,先人的自卑、恐惧和苦难却藏得很深;有故宫大殿的台阶,很长,很宽,很高,拾阶而上,一抬眼可见大殿深处散发出来的庄重和威武,还有历史的厚重和冰冷;印象最深的,是刘禹锡笔下“染了绿”的台阶,这里的台阶,有草虫为邻,有大树遮荫,有鸟鸣声相伴,还有“鸿儒”谈笑的雅趣。


 

李森祥笔下的“台阶”,会是怎样的呢?

作为语文老师,已习惯了用“教学者”的身份和视角来读教材中的文章,始终有“教什么”和“怎样教”的职业压力,都忘了(甚至不会)以普通读者的视角来欣赏美文。让人忧虑的是,我们有许多语文老师阅读教材,已离不开教参和教案,我们都不能静下心来,去读懂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却按着教参和教案的理解与设计去硬教,这是个怪现象,无益于有效教学。所以,语文老师备课之前,静下心来,祼读教材文章,很有必要。虽然,挑战会很辛苦,改变需要时间,但长远看,值得尝试。

 

先说说我“祼读”“台阶”的理解吧。

小说开头“父亲总是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独立成段,有悬念。“我们家的台阶”是怎样的?“父亲”为什么“总嫌台阶低”?“父亲”渴望改变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父亲”和“台阶”的关系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台阶”既是小说精心设计的题目,又是小说主体内容展开的线索。

    

接下来,小说自然介绍我们家现在的台阶,低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铺成的”,青石上有“小凹凼”、“青幽”的颜色、“阴凉”的触觉,突出青石台阶经历过漫长岁月。作者并不在意台阶本身特点的描写,而是围绕“台阶”和我们一家三口讲故事,借人与台阶的故事,突出人的经历和情感。如,写“父亲一口气背回三块青石板”,表面是写台阶青石板的来历,用意却在写父亲年轻力大,令人称奇;写“我幼时坐在或趴在台阶上玩耍、长大些在台阶上蹦跳的快乐”,意在台阶伴我成长,表现时光的流逝;写“父亲坐在台阶上洗脚”,“脚板裂沟”、“嵌着沙土”、“写净后有轻飘飘”的不适,略带夸张的细节描写,突出父亲习惯于田间劳作,勤劳朴实的农民形象栩栩如生。母亲“坐门槛上干活”一笔带过,因为小说主要写父亲的故事。


 

父亲不知说了多少遍“我们家的台阶低”,是有原因的。与家乡的地势和习俗有关,一是房屋台阶多、地基高,是为可防水;二是房屋台阶高,屋主人有地位。父亲希望台阶高的主要原因,未必与地势有关,有三块台阶的旧屋可以防水的,当然房屋抬高地基会更防潮。是为了让乡邻说自己有地位吗?好像也不是,父亲是“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的,纯朴、谦卑的个性,应该不是为了炫耀。那么,父亲如此渴望造新屋、筑高台阶,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有两个方面:

一是造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让家人改善住房条件。在农村,住房的变化,是生活提高最直观的外在体现。二是造有高台阶的新屋,是父亲生活目标。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农村,一个农民,能将旧屋拆掉,重建新房,不是件容易的事。这算是父亲人生的理想吧,建一个漂亮的新屋,有高高的台阶,足以证明父亲大半辈子勤劳之后的收获,也足以让乡邻见证自己的生命价值。


 

于是,父亲决定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为此,他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捡一块砖、一片瓦、鹅卵石”,一点点积攒材料;种田之余,拼命“砍柴、编鞋”,一点点的攒钱。这个过程用了父亲大半辈子,一年到头,早出晚归,劳动不息,无比辛苦,但他执着不改,浑身充满了力量。终于,“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的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可以造新屋了。此部分,作者运用大量细节描写,着力渲染父亲的辛苦、能干和令人惊叹的耐力。


 

“造屋的日子里,父亲兴奋,精力旺盛”,白天和晚上加班干活,睡的少,好像有使不完的劲。连儿子“我”都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夸下来”。这一笔有意交待,为下文写父亲受伤作伏笔。父亲毕竟老了,在理想完成的日子里,虽精神的力量充盈,但身体的力量出现透支。“造屋”部分有意略写,“造台阶”自然是扣题描述的重点。

在深秋的黎明,在冰凉的大雾时,父亲“有节奏地踏着黄泥”,“头上滚满黄豆大的露珠”,一辈子劳作,早练就了不怕苦的坚强性格。踏好的黄泥“红中透白”、在阳光下“冒着水泡”,活干得漂亮。燃放鞭炮,既是新屋落成的宣告,也是最后造台阶的隆重仪式。此时的父亲高兴地有点手足无措,驼惯了背,胸很难挺高,露出尴尬的笑,被人关注时,都不好意思了。


 

父亲并不服老,争着和大家一起“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逞强说石板不到三百斤,闪了腰,还强忍着痛坚持抬。父亲自信自己的强壮和能干,浑身是劲,劳作了一辈子的父亲,在闪腰的一瞬间,忽然意识到自己的衰老,他“摸着其中一块的那个小凹凼惊异地说,想不到这么深了,怪不得我的烟枪已经用旧了三根呢。”父亲内心是害怕,他无法接受自己会干不好活和干不了活。

新台阶砌好了,有高高的九级,最后的台阶水泥表面保养,父亲做的小心仔细。搬进新家的喜悦,在“我”富有童趣的、想蹦跳的冲动里,在父亲坐台阶上抽烟,却舍不得在上面磕烟灰的举动上。最有意思的是,父亲坐在高高台阶上与乡邻打招呼时不自在,照应了前文新屋落成时的“不好意思”,也证明了父亲造高高台阶,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

 

新屋有了,也有高高的台阶了,父亲一辈子的理想实现了,父亲老了。抬石板时的闪腰,只是让父亲想到自己的衰老。而挑一担水上台阶踩空,又一次的闪腰,彻底让父亲没了强壮、能干的自信。干不了活的父亲,没了“坐台阶的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不愿出门,“若有所失”、倔强的父亲“失去了生机”。 “这人怎么了?” 坐在台阶上的父亲,无比感伤、落寞……

这就是父亲的一生,这就是许多农民的一生。


 

读完课文,写下自己直觉理解的文字后,合上书本,自问思考两个问题如下:

一、作者通过“台阶”的故事写父亲,除了展示父亲的理想、执著、勤劳、能干、纯朴等形象特点,还有寄托怎样的思考?(有关注农村单一的经济和农民艰苦的生存现状;有对一代代农民命运原始轮回现象的关切;有赞农民渴望与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史;有用心触摸“父亲”与命运争斗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平凡中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二、文题“台阶”独特视角的设计有何妙处?(台阶,从三阶到九阶,由低处迈向高处,是否隐喻,父亲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迈上台阶,跨进大门,是生命温暖的家,是否有赞父亲经营家的努力和奉献?台阶,或长或方,厚重、沉稳,任亲人进出踩踏,是否有象征父亲为生命传承所肩负的重压和责任;另,台阶的高低,或是房屋的高低,或院门的宽窄,在农村都有特定的世俗含义,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

读文思考,信笔而写,全是自个儿“相当然”的理解,对错有待参考评价,过程难得有耐心的苦思和表达,自言自语,虽辛苦,但有意思。


 

对照教学资料,有一重点处,理解有误:即“父亲造高高台阶”是不是为了“抬高地位”?我初读理解是,谦卑、穷苦的父亲渴望改变生活,造屋和加高台阶,足以证明父亲辛勤劳动所追求的生命价值,并不是仅为造台阶而“抬高地位”。理解片面,解读错啦!文中有多处点明父亲生活的艰难及谦卑的个性,在乡下,谁家穷,自然地位低下,父亲让乡邻看到自家新建的屋子和高高的台阶,看到别人羡慕或欣赏的目光,才会体验到别人的尊重,才能感受到自己地位的提高。教参分析是有道理的。


另:语文老师如此读文,写解读文字,有两大好处:一是有自己对文本直觉的理解和体会,比不动脑筋借用别的解读,来的深刻。关键是,形成自我主动赏析的习惯,训练自我解读的方法。二是细读思考过程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熟悉和理解,有利于设计有效的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在课堂上组织有效的教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