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瓜少年

标签:
情感 |
分类: 感悟人生 |
清晨5点多钟,两名小偷潜入厦门市东浦路一家公司,将楼上一个重达三四百斤的保险柜合力搬走。有目击者称,小偷把保险柜从楼上抬下来的时候,一边抬还一边喊着“一、二、三”的号子。正是因为小偷“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得大家误以为是公司员工在搬东西,从而没有多加留意。(《海峡导报》)
记得原来还看这一篇报道,说是一男青年在某夜总会欲施暴于某小姐未果,索性将其杀死。一般这种情况下,行凶者定是落荒而逃的。可这位仁兄却没有,而是扛起被害女,径直走出夜总会大门,气定神闲。有人问他干什么,轻松地回答道:女朋友,喝多了,我送她回家休息。
多么过硬的心理素质,公众的防范软肋根本不堪一击。
想起小时候,本人似乎也具备如此心理素质,譬如说偷瓜。
也不算太小,大概十四、五岁的样子吧,有一个死党,我们经常在一起玩,偶尔也干那么一点坏事。因为欣赏孔乙己的“读书人窃书不谓偷”的格言,所以,每逢暑假,我们也偶尔喜欢到瓜农的地里摸些瓜回来储存,待到夜深人静月满西楼的时候,细细地品尝那香甜的白瓜,那滋味,一直甜到现在。爱瓜人偷瓜,那不叫偷。
大白天,尤其以下雨天最佳。我们适机而出,穿着雨衣,四平八稳地来到瓜地,慢条斯理地挑着瓜,象自己家的瓜地里似的悠闲镇定。这哪是在偷瓜呀,整个就是在收获。
摘得差不多了,两手都握满了,没办法,只得责令死党将他的长裤子脱下来,然后将两个裤管系死,象一只分岔的麻袋。满满的两裤管瓜,往肩上一跨,回家。
雨还在下,心里却美滋滋的。
回到家中,还不能让家长知道,偷偷地藏在床底下,晚上待家长熟睡后,再拿着瓜到楼顶上去假装乘凉,美美地享受丰收的成果。
现在想起来,那真的不叫偷,顶多就叫一恶作剧而已。越长大,越不具备当年那心理素质了,就连路边上掉的一块钱都不敢捡。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死党也没了消息。再回到家中,问及妈妈是否为我准备好了白瓜,那可是我的最爱。妈妈说,买了白瓜了,知道你要回来,特意买了几个。只是,现在这白瓜好象变种了似的,吃着就是没当年那个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