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

(2012-01-14 11:40:46)
标签:

周口文化遗产

越调

申凤梅

淮阳太昊陵庙会

文化

分类: 宛丘放歌

周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

整理   溵川之子

 

周口越调

http://cul.shangdu.com/xiqu/20101013/P_73470_0__610735340.jpg

   周口越调为我国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有我国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周口越调艺术的开创者,“申派”艺术宗师申凤梅所创立,其特点是唱腔苍劲豪放、稳健端庄、韵味浓郁醇厚、行腔千姿百态而又统一,高腔中透着轻松,低腔中含着凝重,演唱慢板时慢而不散,演唱快板时快而不乱,还常在唱中加说、唱中带笑、唱中抛字闪板等。

   当年前往河南演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杜近芳发现了周口越调并极力推荐,于1963年赴京演出,首都文艺界观看了申凤梅精湛的表演后,称赞她演的诸葛亮,“演得准、演得深”,“她运用功力深厚的唱做技巧既不造作,又不卖弄。朴素里透潇洒、自然中含深沉”。周恩来总理曾赞誉她是中州的“活诸葛”!从此,这一剧种由河南传到了北京,又走向全国。

   代表剧目:《收姜维》、《诸葛亮吊孝》、《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等。

   2006年,越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由省越调剧团创演的《老子》荣获全国第13届文华大奖,填补了周口专业艺术没有获得政府最高奖项的空白,开启了越调舞台艺术的新纪元。

 

淮阳太昊陵庙会

http://www.56foto.com/upfile/1520/20093922183815204.jpg

    淮阳太昊陵庙会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举办,这期间每天有几万到十几万人涌向周口市淮阳太昊陵朝圣,最多时一天可达40万人,俗称“二月会”,也叫“人祖古会”。它是人们为了追念和祭拜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父母之神,创世之祖,后人称其为“人祖爷”和“人祖奶奶”的伏羲、女娲而形成的盛会。 

    在太昊陵显仁殿东北角的青石台基上,有一个圆空,游人香客称之为“窑”。凡是来太昊陵的游人,尤其是女性,都要用手摸一摸这个“窑”,http://www.itravelqq.com/uploadfile/2010/0702/20100702111428327.jpg以祈求子孙兴旺、健康。所以称为“子孙窑”。相传“子孙窑”在伏羲氏的时候就有了。伏羲氏有十大功绩,其中一个居功至伟的功绩就是制嫁娶匹配夫妻。其婚配的方法是:每年仲春之月,打破氏族的观念,用“会”的形式,把青年男女召集到一块,会场中央放一块带“窑空”的大石头,男女如果互相有意,就都用水摸一摸“窑”,说明两人有了感情,愿意成为夫妻,就把婚配固定下来。从此,人类结束了群婚和族内婚的历史。太昊陵春二月庙会由此延续下来,后来逐步发展成朝祖进香的性质。人们每年二月二到三月三到太昊陵来求神拜祖、祈求伏羲神灵的庇护保佑、祈福儿女子孙兴旺。   

    太昊陵庙会的朝拜礼仪很多。有各种艺班的演出,马戏、梆子戏、龙灯等。http://www.itravelqq.com/uploadfile/2011/0120/20110120103617511.jpg“担经挑”,又叫“担花篮”,是必不可少的。“担经挑”是一种颂扬伏羲功德的原始巫舞,舞者全身穿黑色服装,黑鞋绣花,黑头纱长约五尺。舞姿大致有三种:剪子股、铁索链、蛇蜕皮。这三种队型有一个共同特点,舞蹈者走到中间一定要靠背而过,身后的黑纱长尾碰绕在一起。担经挑传女不传男,是远古时“花龙会”流传下来的。花龙指伏羲女娲,伏羲为大龙,女娲为小龙;花,指以担花篮形式兴起的祭祖活动。这项活动是当地老百姓的精神寄托,和情感宣泄的载体,也是他们健身、娱乐的理想形式,逐渐成为一种固守的生活状态,一种古老的文化,就这样“活化石”般地在人民的生活中遗存下来。  

    太昊陵庙会上还有一种独有的玩具——泥泥狗。http://s2/middle/828ac8aetb18671140861&690

      如今的太昊陵庙会,朝圣者已经遍及全国各地,不少国际学者在此期间也来太昊陵探古寻幽,研究古老的东方文明。港、澳、台同胞以及侨居国外的华夏子孙,每年都组团到此朝拜,以示不忘祖先。因为其历史久远、参与人数众多,淮阳太昊陵庙会又被称为“天下第一庙会”。第一届,第二届“中国姓氏文化节”的举办,更把淮阳太昊陵庙会得以延伸,同时也弘扬了伏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http://s14/middle/4828e8b7g9ef53ec805dd&690

 

 

http://s11/middle/4828e8b7g9ef5451828ca&690

注:

   以上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其中的两幅“泥泥狗”图片,转载于新浪“千里”和“大鹏”的博客! 溵川之子对于以上图片的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