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药理”一词的来源及中医药理体系的形成

(2008-04-18 17:02:14)
标签:

“药理”

来源

中医

药理

体系

形成

杂谈

    “药理”一词,最早见于《本草经集注》。“药理既昧,所以不效。”属于中药药理内容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等基本理论内容,则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但直到北宋,本草书各药之下虽注明性味良毒、君臣、七情等,并没有将药效与上述理论原则联系起来。倒是巫药、道家用药的一些零星理论解释还散见于先秦以来的典籍之中。可以说,中药理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医学理论。将《神农本草经》中的简单药理原则用于解释具体药效的药理体系,直到北宋才肇始。北宋初年的《开宝本草》,已经运用性味药理解释药效。例如“龙眼”条解释其别名“益智”,“盖甘味归脾而能益智”。不过类似的药效解释比较零散,没有体系化。北宋末,宋徽宗赵佶《圣济经》(1118)中专门设有“药理篇”,为中医最早的药理专论。
  《圣济经·药理篇》的药理说可归纳为“性味”和“法象”两大部分。“性味”论就是《神农本草经》所载的四气五味之类,属于药物的内在性质。而“法象”则是药物的外部现象,其中既包括药物基原外部特征(外形、颜色、质地等),也涉及基原的习性、作用、自然界物种之间的克制关系等。例如虻虫饮血为生,故用于治血。弩牙(弩箭的扳机)用于顺利快速分娩,就是利用它一发而不收的作用。鸬鹚制(制服)鱼,所以用来治鱼骨鲠喉;老鹰制狐,所以用来治疗狐魅邪祟。诸如此类的药理解释在《圣济经》中大量出现。
  “法象”药理是中医早期“援物比类”思维法的产物。这部分内容在《神农本草经》中非常薄弱。但巫药的“万物有灵”、道家用药的“假(借)外固内”等用药思想与“援物比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圣济经·药理篇》通过“性味”和“法象”二名,将以往本草家和非本草家的用药理论融于一炉。
    “性味”药理说可称之为“经验药理”,而“法象”药理说可称之为“文化药理”。后者着眼于药物的外部特征或附属的文化特质(由象形比类产生的各种思维联想),其内容经常随不同时代的文化熏染而变更。“法象”药理堂而皇之地进入中药药理殿堂,和科学性较强的“性味”药理各占一席之地,从而使中药药理具有很强的人文特征。北宋儒学重格物穷理,此风也渗入医药界。“法象”药理的介入,无疑扩大了格物穷理的范围。但“法象”药理毕竟不是中药药理的主流。故当时的医家认为:“古人究物,取形色法象者众;良医用药,取形色配合者稀。”
    至金元时期,药理体系构建中逐步形成,其中,最富有成效的是易水学派领军人物张元素及其弟子李东垣。张元素在《珍珠囊》中提出的药理体系,有很多新的总结,分出了更多的层次。他把用药与时、卦、季节等联系在一起,用一个图构成了他独特的药理模式。其中最突出的进展有如下几个方面:
  (1)建立了药物的归经、引经体系:所谓药物“归经”,就是某药能入某经发挥治疗作用;而“引经”(或名“引经报使”)则是某经之病,可由某药的指引,带领其他药共同奏效。药物归经、归脏腑,甚至归身体某一部分的记载在北宋及其以前早已有之(见《药性论》、《本草图经》等书),但都是零星记载。在金代张元素之后,归经才成为后世本草中药物性味之后的一个重要内容。决定药物归属何经,主要依据实际疗效,但也可以从其形色气味等推导而来。至于引经药物,则是张元素、李东垣等根据诸药主治而人为赋予的功能。
  (2)讲求药物的升降浮沉:药物各有其作用趋势,或上行、或下降。这种升降浮沉又与药物的气味厚薄、质地轻重等有密切的关系。
  (3)将人身法象和药物法象相联系:也就是根据药物的外形来推导它与人身相应部分的治疗关系。李东垣继承了张元素的药理说,他在“用药根梢身例”中提出:“大凡药根有上中下。人身半已上,天之阳也,用头;在中焦用身,在身半已下,地之阴也,用梢。述类象形也。”像这样的药理说,即把自然界、人身、药物的“法象”结合在一起,用于推导药物的功能和主治范围。
  李时珍对张元素的《珍珠囊》非常推崇,认为他“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