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孙思邈药王虎头环人文/历史休闲谈天说地 |
|
走进农村,常常会看到很多农户大门的门扇上都镶嵌着一副虎头环,可为什么不用其它动物的头形,而偏偏用虎头呢?这往往会给人留下这个疑问。原来这里边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虎头环的来历和“药王”孙思邈有关。 孙思邈是京兆华原(即今陕西省耀县)人,生于581年,卒于682年,享年102岁,是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从小多病,为筹汤药费用几乎荡尽家财,但他又非常聪明,坚持攻读经史百家和医学等科学知识。他一生淡薄名利,隋文帝时曾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让他做谏议大夫,他都一一婉言谢绝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济世救人的医学家,采药炼丹,为老百姓治病。 在学医过程中,孙思邈除手不释卷地学习医学著作外,还特别注意向民间寻求经验。他一边行医,一边采药,曾先后到过陕西的太白山、终南山,山西的五台山、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广泛搜集单方、验方和药物的使用知识,在药物学研究方面,他的主要著作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深受历代人民群众的爱戴,所以人们尊称他为“药王”。 孙思邈死后,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并在山上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当地群众都要举行庙会,以纪念孙思邈为我国医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庙会时间长达半月之久,前来游览、凭吊的八方来客络绎不绝。全国不少地方如陕西、山东、河北等地都有孙思邈的祠庙-“药王”庙以感谢他的高贵品德和不朽业绩。 说到虎头环的来历和“药王”孙思邈有关,这里有一个“药王”孙思邈虎口拔骨的故事。在古时候,一些中医到处采集并实验各种药物的功效,他们通常会手拿一个铃铛,铃铛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铜环,人们称之为“虎撑”或“虎衔”,这是他们的护身符。 传说“药王”孙思邈医术高超,连深山里的老虎都知道了,一天孙思邈在去山中采药的路上,突然被一只老虎拦住了,当时把他吓出了一身冷汗。老虎就在前面,想要逃走已是不可能的了,“药王”随身带着一条用来挑草药的长扁担,但是要用这条笨拙的扁担来对付老虎这又谈何容易。他不知所措,只是恐惧地盯着老虎。奇怪的是这只老虎并没有向他扑来,反而还大张着嘴蹲在地上,它以一种忧伤的眼神注视着“药王”,似乎是在乞求什么,两眼不仅流下眼泪、口吐白沫、气喘吁吁,而且不停地轻轻摆动着脑袋。 “药王”被眼前如此的情景震惊了,他缓缓地接近眼前这头庞然大物,他看见一块硕大的动物骨头深深地扎入了这只老虎的咽喉。善良的“药王”想要帮它,替它去除这块骨头,但他担心的是,眼前这只动物要是因为疼痛而突然闭嘴的话,他的胳膊一定会被咬断,正在这时他想起他扁担上的一个铜环,他取下铜环并将它放入老虎的口中将那大口撑开,这样他就不必再为自己的安全担心了。他将手从铜环中央穿过伸入那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头并麻利地在伤口抹上了药膏。 当“药王”取走了虎口中的铜环后,老虎不住地点头,似乎是在答谢这位仁慈的医生。然后老虎叼起“药王”的药箱就走,看了看“药王”,似乎要让“药王”跟着走,随后缓缓走向深山密林。“药王”紧跟其后,他们转过了一个山坳,老虎把药箱放下,孙思邈上前一看,药箱的周围长满了一地的灵芝和人参。“药王”高兴地跳了起来,老虎见状,冲着“药王”摇摆着尾巴高兴地离开了。 从那以后,铜环被改造成一个手摇铃,成为采药的标志,所有的医生出门采药时都会带上它,用于显示他们都是“药王”的弟子,只有“药王”能够为老虎看病并且不会受到它们的攻击,还会采到名贵药材。中医采药的铃铛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铜环,人们称之为“虎撑”或“虎衔”,这就是中医们的护身符。后来人们又把带有铁环的虎头装置,安装在大门门扇上,铁环被人们称为“虎头衔”,现在叫“虎头环、门吊吊或门吊拉”。 为纪念孙思邈给虎医伤,唐太宗下令制造大批的“虎头环”,从唐朝至今,工匠们用不同材料制造了大量的“虎头环”用在大门上、瓷器上、箱柜等不同物件上。一来可以当装饰品,二来作方便辅手,三来还可以用来表示避邪、纳福、保平安,以此来纪念“药王”孙思邈.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