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歧黄薪火,承中医衣钵——读《名老中医之路续编》

(2007-08-23 23:38:32)
标签:

名老中医之路

续编

读后感

谷万里

中医

教育杂谈

 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9月17日,总第2800期,第八版,中医文化

传岐黄薪火承中医衣钵——读《名老中医之路续编》

谷万里  中日友好医院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出版了由张奇文、柳少逸主编的《名老中医之路续编》,捧读这本装帧设计古朴典雅、散发着墨香的新书,心中颇多感慨。

    《名老中医之路》一书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由张奇文先生与周凤梧教授、丛林编审共同主编,共三辑,收录了近代近百位名老中医的治学与成才之路,分别由著名中医学家吕炳奎、岳美中、任应秋、金寿山作序,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正如金寿山先生在第三辑的序言中所言:“观诸名老中医之路,有家学渊源者,有名师真传者,有先研经典而后付诸临床者,有先侍诊而后探究理论者,殊途同归,而皆名世者何?……皆实践也。空谈者必无所获,实践者必有所得。其路虽殊,实践则一也。”老中医治学道路和治学方法恰恰是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老中医们是在何种历史条件下取得这些成就的,探讨其蕴成各自学术特长的因素,寻求其吸取知识、并临床运用的共同规律,可使我们对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并对青年一代中医的成长提供有益的借鉴。《名老中医之路》邀请名老中医撰文,回忆其求学道路,总结其多年积累的治学经验,对启迪后学,诱掖一代新的名中医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名老中医之路》自1981年第一辑出版至今已历26年,在中医学界获得了上佳的口碑,对中医后学的成长起到了启发和示范作用,对中医学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虽然原主编之一的周凤梧教授已在10年前仙逝,丛林编审早已退休在家,张奇文老中医(以下简称张老)也已72岁,但为传歧黄薪火,承中医衣钵,张老将忠实记录名老中医的成长道路和治学经验作为一项事业,不顾年迈,历尽艰难,广泛征稿,奋力将《名老中医之路》的编写工作继续下去,因此才有这本《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的出版。

    本书将最近20多年来涌现出的新一批全国名老中医,以及本应在20年前选入该书中而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未能征集到的名老中医和身居海外及港澳台地区的中医界耆宿名老,列入征稿对象。共收录了39位名老中医回忆的治学历程和学术经验,字里行间,透射出他们求学行医之路途上的艰辛与困惑、收获与喜悦。慢慢品味这些老中医们为中医事业奉献一生的酸甜苦辣,汇总其走过的共同道路,大多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共同点:

    一、医以德为本,验从善中来:作为医生,不仅对医术要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而且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精诚大医。在这方面,名老中医堪称后学典范。名老中医无不具有高尚的医德,乐善好施,济危救贫,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普救含灵之苦”做为自己终生的追求。正是这种高尚的医德,才使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医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二、重视经典、熟读背诵:背诵是中医的基本功,经典中的条文是古人在临床中反复验证的,优秀的医疗经验都蕴藏在一个个条文之中,没有熟读背诵就难以深入体会这些宝贵经验。各位老中医的背诵对象几乎都有《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辩》,《药性赋》,《频湖脉学》等中医的经典和入门读物。

    三、读书和临证并重:“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为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名老中医大都一开始就接触临床,同时老师在临证中结合病人讲解书本上的理论,使书本上的知识在病人身上更具体化,为以后独立行医临证打下基础。中医的诸多发现与真知灼见,都是从临证发现并得到的,这些提练的精华都是在临证中总结并与书本理论有机结合的产物,其博大精深就体现在临证中顽强的生命力上。这种贴近实践的学习使人对病证的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起到了单纯学院教育难以达到的教育效果,可为中医教育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医人才的培养,应走什么路?书中所收录的部分老中医们的求学、成才时期处于我国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之后,这也是《续编》与前三辑的不同之处。对五十年来中医教育之路的反思引发了当前中医学院教育和师承教育熟优熟劣的分歧和讨论,从《名老中医之路续编》中老中医们的学医、成才经历可以看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多样性,学院教育和师承教育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不可偏废,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是我们应当努力探索的具有中医教育特色的发展方向。

    尽管老中医们实践的道路、方法各异,经验各有所长,对一些学术问题的见解也见仁见智,步入中医堂奥的门径和方法,无论是较为捷当的,或是较为迂回的,都对后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师承教育也定有所启示。因此,该书本着兼收并蓄、异卉斗艳的原则,有利于后学既掌握规矩又不拘于方圆,启迪其思考和借鉴。通读全书,我们可以发现,老中医们的成才之路虽然多姿多彩,但是殊途同归,刻苦读书求学、勤于临床实践是其共同的必由之路,这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诸位老前辈的谆谆教导和嘱托中!《名老中医之路续编》正是为我们中医后学指明了登堂入室、窥其堂奥的途径,让后人少走弯路,早日传承歧黄大道,振兴中医学术,造福人类健康。

    回顾总结老中医的治学经历和学术经验,不但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坚定后学者对继承、发扬中医学的信念,以更好地服务于群众、奉献于社会,而且对中医学的历史贡献也是一种肯定,给那些主张“取消中医”者的陈词滥调以有力的回击。

    正如邓铁涛教授在本书序言中所说:“《名老中医之路》是一本多姿多彩、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引领人成才的好书;是一部20世纪当代名医的‘成才史’,是历史学的新分支;是一部世界独有的中医教育史;也是一本20世纪中医传奇文学。因此,这本巨著是21世纪青年中医和有志于发扬中医药学的人们的必读之书,是一部值得中医教育家和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深入研究的重要著作。”朱良春教授在扉页的题词中将该书称为:“歧黄贤达之心路,升堂入室之捷径,大医上工之楷模,杏林翘楚之明镜。”当不为过。

    名老中医的“名”决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勤求博采,厚德济生,反复临证,在长年累月的医疗实践中逐步提高医术,在人民群众中建立起良好的口碑,实至名归的结果。以德为本,德艺双馨,务实求真,不务虚名,方成其名。正是凭着几十年来刻苦钻研中医典籍和认真临证处方用药所下的功夫,老中医们才得以在浩瀚的中医知识海洋里游刃有余。即便如此,到了晚年许多名老中医仍然觉得自己学得不够,“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仍深感还要加紧学习,可谓活到老,学到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便是他们的真实写照。老中医对年轻一代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作为后学,惟有加倍努力,把中医的命运和前途与自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医药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使歧黄薪火代代相传。

  读罢此书,我深感张老对中医事业的拳拳之心,不禁忆及与张老的交往,这应是两代人的事了。早在一九七九年,我的父亲谷越涛主任医师参加由张老主持的山东省对散在民间的有真才实学的中医进行选拔考试、阅卷、面试等工作期间,常在一起叙谈对中医学术的见解,聆听张老的远见卓识。我作为张老的晚辈和学生,虽然早知张老的大名,但是一直无缘拜会请教。与张老的相识是在2005年南通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上,张老受邓铁涛、朱良春等多位老前辈的嘱托,正在为《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约稿,得知张老以古稀之年仍在为中医的学术传承而努力,深感钦敬。此后张老来京为中央领导诊病,特意邀我相见,并介绍《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的征稿要求是“有威信的真正临床家,做到写的文章有理、有法、有方、有药,字数不限,可长可短,有超人一筹的见解和体会,不千篇一律,不沿袭他人,不能要求都在大城市大医院。”张老写了约稿函,令我转交程莘农、焦树德、王琦等前辈老师,我也以拙作《中西医结合胆病学》赠送张老,遂成为忘年之交。此后张老多次与我书信或电话联系,就《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的编写进度进行交流。

    《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终于出版了,因我对此书的征稿、编辑出版过程有一些了解,深知该书出版之不易,张老来信希望我写一篇评价文章。故为上文,兼做读后感言和纪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