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2014-02-17 18:54:27)
标签:
教育 |
分类: 小学教师 |
今天我学习了《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老师从常识知识、研究方法、等方面做了详尽的介绍.初听起来觉得有些过于深奥难懂,但静下心来用心听、用心感悟,觉得这的确对我们今后做数学教育研究或写教育教学论文很有帮助.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有所收获,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这是对教师具备文化知识的要求,也是对教材钻研程度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教师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甚至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师事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也就是要了解学生.
二、唤醒心理需要,激励学生探索
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有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把握住了这一点,那么就有可能使学生更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生成和内化为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把“生活中的数学”贯穿于整套教材中,把生活中的素材转化为数学问题呈现于学生面前,迎合了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令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如教学《吨的认识》的内容时,“吨”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设计时,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如提水、吃鸡蛋、喝可乐等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从“量”和“形”两方面转换来感知一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1吨是很重、很多、很大的,理解了“吨”的意义.
三、把握学生特点,在体验中理解.
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严格的说能力并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记得有这样一句英语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即使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些抽象概括的能力,但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会,会学,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由感性到理性,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总之,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和学习轨迹,可以帮助教师找准教学的起始点,建立在这种正确分析之上的教学设计才能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只有对学生思维活动作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的帮助教师分析不同层次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有所收获,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这是对教师具备文化知识的要求,也是对教材钻研程度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教师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甚至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师事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也就是要了解学生.
二、唤醒心理需要,激励学生探索
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有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把握住了这一点,那么就有可能使学生更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数学的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生成和内化为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把“生活中的数学”贯穿于整套教材中,把生活中的素材转化为数学问题呈现于学生面前,迎合了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令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如教学《吨的认识》的内容时,“吨”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设计时,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如提水、吃鸡蛋、喝可乐等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从“量”和“形”两方面转换来感知一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1吨是很重、很多、很大的,理解了“吨”的意义.
三、把握学生特点,在体验中理解.
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严格的说能力并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记得有这样一句英语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即使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些抽象概括的能力,但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会,会学,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由感性到理性,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总之,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和学习轨迹,可以帮助教师找准教学的起始点,建立在这种正确分析之上的教学设计才能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只有对学生思维活动作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的帮助教师分析不同层次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前一篇: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