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老火车站
【题记】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游子今何在?槛外长河空自流。
塘沽火车站旧址,是塘沽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之一。现名“塘沽南站”,位于天津塘沽新华路东侧,路对面就是海河。塘沽新站启用之后,这里便改名为塘沽南站,曾是隶属北京铁路局的一个四等车站,目前已经停用了。
老塘沽站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我国最早自主修建的铁路——北宁铁路(北京到沈阳)上的一座车站。虽说同期建成的车站还有不少,但随着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大多都经过了重建。唯塘沽老火车站几乎保留下了原有的模样。
2004年,运营了116年的高龄车站,终止了它的客运业务。2007年,塘沽南站以“塘沽火车站旧址”入选天津“十大不可移动文物”;到了2013年,车站旧址又先后入选天津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保与国保的双重身份,诉说着这座车站的不平凡。
塘沽南站最初是在洋务运动中,为李鸿章主持兴建、詹天佑参与设计的中国第一条标准化铁路的车站。铁轨上仍有北宁铁路遗存及铭文,作为中国第一条标准化铁路的见证。塘沽成了中国最早拥有铁路的地区之一,也标志着天津的发展进入“划时代时期”。
期初这条铁路以煤、油、盐以及附近工厂所需的材料运输为主,来往的旅客多数是向外谋生的附近居民。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了大沽口炮台,继而占据此处,利用车站转运军需物资和士兵。1919年毛泽东与罗章龙等人送赴法留学生,路经天津在此下火车,首次造访大沽口炮台。1933年5月,中日谈判《塘沽协定》期间,南京政府代表团驻留在塘沽火车站。1937年日军占领该站,用作转运战争物资……
无论世事沧桑,铁路沿线客货运输一直保持着繁忙的景象。
1943年京山线优化改线,老车站被从京山铁路干线上剔出,京山线由当时的新河站(即现在的塘沽站)直接连通北塘站,以缩短干线运输距离五公里。经过老车站的铁路也自然沦为了塘沽支线。站名也由当时的塘沽站改为了塘沽南站。改革开放初期;后因跟不上新时代需求,才渐渐沉寂下来。
对了,上世纪60-80年代的“塘沽短儿”也要提上一句。在天津。当年的塘沽还属于偏远的郊县,只因为天津港的存在,很多城里人要去那边上班。改革开放之后,天津港贸易量越来越大,塘沽的就业人口急剧增加。可当年的交通工具极为缺乏,城里人要想跟家人团聚,不挤职工宿舍,就只能选择早晚乘通勤列车,往返于天津站与新港的三百吨站之间。因为火车运行的距离不长,天津人便称其为“塘沽短儿”。虽说天津到塘沽单程不过60-70公里,可当年“塘沽短儿”的时速仅为每小时40公里。跑通勤的人很辛苦,他们每天早6点出发,晚6点未必到家。于是乘“塘沽短儿”又被称为"跑票"。
"跑票"族是新港枯燥生活中的一景,当年的塘沽没有高层建筑,从塘沽到新港也没什么房子,站场附近站满了黑压压的等车人。老远就能听到火车隆隆驶来的声音,过一阵儿冒着黑烟的火车徐徐进展,聊天儿的、打扑克儿的人们开始聚拢,人群由面逐渐呈线聚拢着拥挤着上车。打算进城的塘沽人也会夹杂期间。如果是周六、日,买了票的人也未必能挤上车……
随着时间的推移,闷罐儿车改成了绿皮车,通勤列车从一天往返一趟变成了两趟,再变回一趟,到最终停运……
一个时代过去了,塘沽支线铁路的客运使命也渐渐宣告结束了……
车站历经了中国近代多次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变革,至今保有完好的主体建筑和站区设施。
旧址主体建筑是砖木结构的欧式单层建筑群,坐东朝西,沿铁轨平行伸展排列。南北长130米,东西宽18米。屋顶原是双坡铁楞瓦顶,现为灰色瓦屋顶。最高处距现在的地面15米。整座建筑物的尖脊屋顶造型凸显欧式建筑风格。墙体用青砖砌造,白灰作口。欧式木质门窗保存完好。建筑群的中间部位原为旅客候车室,从候车室东门通向月台要经过一段长60米,宽3米的长廊。长廊顶子由17根方形木柱和装在对应位置墙上的17个铸铁承架支撑而成,方柱下有水泥筑的方形柱础。
旧址建筑中只有一处50余平米房间可见到原有的室内装饰风格:木质地板、木质大方格子式墙围子,白灰摸墙、白灰摸顶棚,有石膏线装饰棚顶。
房间布局有四个候车室,每个室内面积约200平米;6个大房间,每间约60平米。其余均为小型房间,有十几间。以上房间除候车室外,还包括:办公室、货运室、运转室和食堂等。
距旧址主体建筑群南缘180米处(铁路西侧),有一长11米、宽6米,砖混结构的小二楼。上下之层间的东侧水泥圈梁刻有“TANGKU”(塘沽)站名标志。该小楼首层为历史建筑物,原为青砖墙,水泥顶平顶平房。后经改造加层成为今小二楼。
旧址地处滨海新区中心地带,至今保存较为完好。愿未来能够保护修葺,辟作一处铁路专题纪念馆,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望有关部门考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