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沽老码头

标签:
黄金周旅游天津文化休闲 |
分类: ON WE GO 在路上 旅游日记 |
塘沽老码头
【题记】
浪花上的铁锚是塘沽老码头的标志。
两天的塘沽之行不知不觉已接近尾声。作为天津滨海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塘沽,它拥有比天津市区更悠久的历史。先看看塘沽名字的由来:相传天津周遍有七十二沽;沽,小海也,是天津地名常用字。塘沽就是靠近海边港湾池塘众多的地方,迄今塘沽周遍还有大量的养殖池塘。
塘沽成陆距今已有八百多年了。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黄河曾三次改道北移,在天津附近入海。黄河"一石水而六斗泥",具有惊人的造陆能力,"浊水所经,即为平陆"。至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塘沽陆地逐步形成。反映海岸线几次东移的贝壳堤,就是塘沽地域成陆的佐证。塘沽成陆后,便有人来此以煮盐、捕鱼为业,逐步形成村落。元朝开海上漕运,元政府驻军屯防漕运,人丁日繁。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设立天津卫以后,向这里移民形成高潮。大沽、北塘成为较大村镇。清末,大沽设协台衙门,塘沽设同知衙门。解放前,塘沽从未独立建置,海河两岸分属不同行政区域。至解放前夕,海河南岸录属天津县,海河北岸录属宁河县。解放后两岸合并,1952年设天津市塘沽区。
塘沽扼海河咽喉,战略地位重要,素有"京畿门户"之称。宋代,以海河(当时称白河)为界,河的南部属宋,河的北部属金、辽,南北对峙,战火不断。元朝,塘沽成为南粮北运的水上交通要道。明代,是屯兵防倭的重地。清代,在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列强斗争中,塘沽是中国北方的主战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塘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地斗争,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塘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北方近代大工业的摇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塘沽地区航运业得以发展。1880年,清政府在塘沽开办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开我国北方近代造船业之始。1888年京山铁路修至塘沽并由此延伸到天津,为塘沽地区发展近代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1914年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在塘沽筹建我国第一家生产精盐的近代化工企业——久大精盐厂。而后三年,范旭东等人又多方集资,选址塘沽建起亚洲第一家碱厂——永利碱厂(今天津碱厂),并在塘沽集中了以我国化工界一代宗师侯德榜博士为代表的一群精英,20年代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闻名天下。
如今,塘沽位于我国京津城市和环渤海城市带的交汇点,地处天津滨海新区的中心地带。

老码头已不在,残留于水边高低错落的老木桩鉴证了它的历史。
清光绪十四年(1888),李鸿章奉旨修建津沽铁路。当时修路材料无法国产,只得依靠进口。同年2月在老火车站(今塘沽南站)旁,建造了塘沽材料处,由英国人管理,专门办理筑路材料的采购、检验、储运和供应,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材料处。
后因发展需要,又在新河庄临近海河处购买大量荒地,于1904年将塘沽材料处迁到这里,更名“新河材料厂”。新河材料厂修建了11条专用铁路线,长达4公里,并在海河边建造了一个能停靠2000吨船舶的码头,这个码头与厂内专用线相接,因此材料厂交通极为便利,不仅在当时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窗口,也是后来各个时期铁路材料的集散地。

1937年8月,新河材料厂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成为日军接运侵华军用物资,掠夺我国宝贵资源的战备转运站。1945年抗战胜利后,新河材料厂成为国民党政府交通部铁路材料的储存基地。解放后,新河材料厂划归铁道部,改名为塘沽铁路材料厂。20世纪80年代后期,该厂的进口物资吞吐量曾高达35万吨。
2004年4月,塘沽铁路材料厂被彻底拆除。仅存材料厂老码头的几十根木桩在此诉说着那段沧桑的历史。
近年来,为保存百年工业历史风貌,这里修建了“塘沽材料厂老码头”遗址公园。到了冬天,食物匮乏的海鸥会从大沽口沿海河溯源而上,来“老码头”捕食,这里便呈现出游客云集,共喂海鸥的热闹景象。那时的老码头,也就自然成就了一条自然而热闹的街市……

16:12 骑车返回基督教会塘沽堂,我们的汽车就停在滨河公园附近。一次短暂,不失悠闲且紧凑的旅行即将结束,该回家了……



16:12 骑车返回基督教会塘沽堂,我们的汽车就停在滨河公园附近。一次短暂,不失悠闲且紧凑的旅行即将结束,该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