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赣东北
(10)千年彩虹桥
【题记】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清华镇的历史非常悠久,唐朝开元年间婺源县建制时县址就设在这里,后来才迁入紫阳镇。镇上有一条主街,街道两旁有很多店面。离开主街,在通往彩虹桥的青石小巷里可以看到一些古旧的民居。出城边可以看到始建于南宋、已有八百年历史的彩虹桥,该桥因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而得名,是一座典型的廊桥。它全长一百四十米,由六亭、五廊构成长廊式人行桥。每墩上建一个亭,墩之间的跨度部分称为廊,因此在当地也叫廊亭桥,该桥为省级文物保护建筑。

这座依然被当地人使用的彩虹桥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


桥旁的老磨坊静静地为我们述说着古镇的沧桑。





喜欢古镇的理由之一是它们能在不经意间将儿时的往事在现实生活中重演。

静静的磨房昔日曾经是小镇最繁闹的地方。

近处木结的构廊桥与远方的徽派建筑交相辉映。仿佛让人回到了远古,滚滚红尘未曾荡涤深山中宁静的小镇,800年来这里一直是这样,这就是我苦苦寻觅的梦里老家。



劳作归来。


历经八百多年,依然完整、古朴、厚重、积淀感强。




古磨房里的老石磨。大门两侧的对联上写道:“石磨无言磨去千年岁月,水车有幸车来万里宾朋。”
古代舂米用的工具。

站在下游方向看彩虹桥。




彩虹桥的魅力,不仅在于桥体与青山、碧水、古村、驿道的完美结合,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古代建造的生命力:设计者独具匠心地将桥址定在了河流最宽处,在多雨的江南这是减少洪水对桥墩、桥体冲刷的最佳方案。

溪边洗衣女的着装在变,不变的是他们祖祖辈辈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走下桥,沿古石头路向上游走。


从上游方向观古廊桥。这边看,桥墩尖尖如船型,也是尽可能减少水流的冲刷。
上千年的水碓作坊,展现给我们古人利用水能带动水车舂米、磨粉的景象。一道简单不起眼的石碣(石坝),几百年来保护着彩虹桥周边的生态环境,被誉为"生态保护神"……
彩虹桥是文化与生态、动与静、休闲与娱乐相结合的一个风景区。有厚重的桥文化,历史古迹及古人留存的生产工具,又有生态较好的自然环境,是最具婺源特色的高品位文化与生态旅游区。


路边800余年历史的老石板上长满青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