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垄断趣话——关于一种经济结构的另类思考(1)

(2005-10-06 21:26:20)
分类: 发表过的文章

垄断趣话

/尹小山

 

我们大多数人在提到垄断的时候,往往想到卡内基、摩根、洛克菲勒等美国19世纪后半叶出现的那些著名人物,同时一些专有名词如卡特尔、康采恩,也被用来描述这些巨头的垄断性企业。而在中国,人们更多是想起政企不分的国有大型行业企业,最典型的莫过于未分拆前的中国电信。可见,在我们的头脑中,似乎规模和垄断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联系。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导向。

比如,弗雷德里克·菲利普斯这个无名之辈就曾经制造出一起美国纽约的第一宗垄断案

菲利普斯出生于荷兰,1647年随父母移民到新阿姆斯特丹,也就是现在的纽约。此人原先是个木匠,后来与一位富有的寡妇结婚。通过这条快速积累资本的方式,他开始与当地印第安土著以及来此贸易的荷兰人做生意。印第安人的货币是贝壳串珠,16506颗白珠或3颗黑珠价值1个荷兰斯托弗。

然而,贝壳串珠遇到了通货膨胀。到1659年,1斯托弗可以换取6颗白珠。印第安人的货币贬值,对大西洋两岸贸易以及殖民地的当地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殖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但并没有起到预期效果。

菲利普斯于是利用寡妇妻子的资本,大量收购串珠,藏在大木桶里。流通领域的串珠供应于是大量减少,很快他就控制了贝壳串珠市场,轻而易举地大幅度提高了串珠的价格。到1666年,他只用3颗白珠就能换到1斯托弗。

此时的菲利普斯实际上扮演了中央银行的角色,通过控制货币供给,他大发横财。

这是纽约在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一次垄断,而垄断竟然是串珠,这应当大大出乎我们大多数人关于垄断的各类想象。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垄断只是一种市场结构,其特点是在一个市场上只有一家公司提供或差异化,或单一的产品。由于进入壁垒相当高,市场上不存在此产品的替代品。其结果是,此产品的需求曲线折率大,甚至为一纵线,需求弹性相当低。欧文·费雪曾把垄断简单定义为“竞争的缺乏”。虽然此定义显得过于简单,但还是抓住了垄断这种市场结构的本质。从这方面看,规模只是导致垄断的因素之一。

其实,我们中国也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到了垄断这种市场形态。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垄断”一词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在《孟子》第十章中,孟子把垄断的解释为: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夫马,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贱夫始矣。这里孟子所指的“龙断”,即为垄断之意,指小商贩在市场上的小投机活动,囤积居奇应当是最典型的投机行为。这与垄断的经济学意义有所区别,但完全可以用来描述开头我们所讲的菲利普斯囤积串珠以牟利的故事。

垄断其实存在于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且并不局限在产品提供上。

晚清光绪年间,在北京,太监阉割技术被两家大户所垄断:南长街会计司胡同的“毕五”和地安门内方砖胡同的“小刀刘”。这两家每年给宫里的总管内务府送160名太监。净身一类的“手续”,全部由他们两家包办。他们有多年的实践经验,而且有套专门设备。加上技术高超、手段干净利落,被阉割者的伤亡率降低到4%左右。

这种“刀子匠”的垄断,可以称得上是由于技术造成的垄断,与微软的“视窗”系统垄断全球个人电脑桌面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刀子匠”的手艺属于世袭,盖不传外姓,这就如同微软不开放“视窗”系统的源代码一样。可见,最基本的商业规则,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阶段,实际上都是相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