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解读之六十七——仁义之师

(2025-09-27 08:01:18)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解读之六十七——仁义之师

仁义之师:语出《三国演义》第一十五回。仁义:指伸张讨伐邪恶的行为;师:指军队。成语的意思是伸张讨伐邪恶的军队,常用于称赞某支军队的正义性。近义词为“正义之师”。

《三国演义》第一十五回中写道: “孙策用仁义之师,白虎乃暴虐之众,还宜擒白虎以献孙策。

读小说原文可知,成语仁义之师讲的是孙策的故事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中,孙策以“仁义之师”的名义进攻会稽,其背景可追溯到孙策平定江东的军事行动。孙策以“兴仁义之兵”为口号,旨在通过军事手段统一江东地区,但在与王朗的会稽之战中,因对方固守城池而未能速胜。

在这样的态势下,孙策并没有一味蛮干,而是打出“仁义之师”的旗号,通过军事征服与政治安抚结合的方式推进统治,在平定江东过程中,先后击败刘繇、严白虎等割据势力,还收服了太史慈等名将,并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当然,孙策打出“仁义之师”的旗号这一行为并非完全虚伪。这是孙策的一种策略。在后来的征战中,孙策虽然十分注重招降纳叛,但军事征服仍是核心手段。就是像太史慈这样的对手,虽然表面上被收服了,但双方在军事上的对抗状态一直持续着,

只是在孙策收服太史慈的过程中,确是用了些心思的,从时间上讲可分为两个关键阶段:

首先是活捉并给予初步信任。

在神亭岭之战中,孙策亲率大军突袭泾县,并设计成功擒获太史慈。在刘繇战败后,还任命太史慈为门下督,并获封折冲中郎将。

然后是信任并予以重用。

孙策对太史慈表现出了极高的信任,不仅派其前往豫章郡收抚刘繇旧部,并亲自为其饯行,称“太史慈离开我,又能去投靠谁?”

当然,孙策还采用了破袍示好之计,在首战时将太史慈的战袍挂在营中,既暗示了招降意图,也间接承认其能力的出众。

所有这一切,无不体现了孙策通过军事手段与政治智慧相结合,既展现其强硬又注重收服人心,最终成功地将太史慈收于自己的麾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