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成语解读之二二六——不顾前后
(2025-03-17 09:46:37)
不顾前后:语出《红楼梦》一二回。不顾:没有顾忌;前后: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语的意思是对事情的前因后果不加顾及。
《红楼梦》第一二回中写道:“王夫人叫贾兰将书子念给听。贾兰念到贾政亲见宝玉的一段,众人听了都痛哭起来,王夫人宝钗袭人等更甚。大家又将贾政书内叫家内‘不必悲伤,原是借胎’的话解说了一番。与其作了官,倘或命运不好,犯了事坏家败产,那时倒不好了。宁可咱们家出一位佛爷,倒是老爷太太的积德,所以才投到咱们家来。不是说句不顾前后的话,当初东府里太爷倒是修炼了十几年,也没有成了仙。这佛是更难成的。太太这么一想,心里便开豁了。”
成语不顾前后出自《红楼梦》一百二十回,这是《红楼梦》的结局。小说是以贾政给贾府上下写的一封家书作为结局的。贾政在这封家书里宽慰家人,不必为宝玉的命运而伤感,一切皆是命中注定的。但是,贾政越这样说,贾府的人们越是伤感,气氛越是压抑。于是,贾府上下几乎都哭泣起来……
当然,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还是能清晰地把握贾府上下几乎人人哭泣的原因。概括起来,大家哭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悲剧性的结局。《红楼梦》的悲剧性结局是导致大家哭泣的主要原因之一。全书的主线是“还泪之说”,黛玉一生所有的眼泪都是为了偿还宝玉的恩情,这种设定使得全书充满了令人压抑的悲剧色彩。想不哭也难啊!如第一百二十回中,贾宝玉在大观园中突然失踪,最终在太虚幻境与警幻仙子重逢。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和悲剧性的结局怎么不让读者感到无比悲伤?
其二:人物命运的悲惨。书中的人物命运大多悲惨,如林黛玉的早逝、贾宝玉的出家、王熙凤的病逝等。这些人物的悲惨命运使得读者和书中人物在面对这些结局时,情感上难以承受。如果读者还自觉不自觉地投入其中,那自然会流泪。
其三:对美好过往的怀念。大观园曾经是书中人物欢乐的天地。但随着故事的推进,这里逐渐变成了悲剧的舞台。在小说第一百二十回中,大家对大观园的怀念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使得在情感上难以自恃,纷纷落泪。
其四: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书中通过贾府的兴衰和人物前后命运的描写,反映了贾府的人们无法逃脱命运的残酷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