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六百五十二——松枝挂剑

(2024-03-29 08:11:09)

《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六百五十二——松枝挂剑

松枝挂剑,语出《史记·吴太伯世家》。成语按字面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在松树的枝桠上挂上宝剑。但按成语的出典理解,其意思是比喻彼此都很看重信义。

《史记·吴太伯世家》篇曰:“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史记·吴太伯世家》篇中说道:“吴王梦寿的四子延陵季札当初出使晋国,从吴地向北经过徐国时,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君对季札所佩的宝剑一见钟情,不时地用目光爱抚那剑,满脸透着喜欢,嘴里却不好意思明说。季札看透了徐君的心思,很想把宝剑送给他;但是,因为要出使晋国,这宝剑是使者身份的标志,所以便佯装不知,没把宝剑送给徐君。季札使晋后,返程又到了徐国。这时徐君已经死了。季札听说以后,便到徐君的墓地去吊唁这位朋友,并把宝剑解下来,挂在了坟旁的树上。季札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剑还给谁呢?’季札说:‘你说得不对,当初我心里已经答应把剑送给他(徐君),怎能因为他死了就违背我的心愿呢?’”

成语的出典是,季札第一次出使北方,遇到徐君彼此结为好友。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口头虽没言明。季札心里明白徐君的心思,但为了便于执行公务,就没有把宝剑送给徐君。季札完成公务后路过徐地,见徐君已经去世,就到他的坟墓旁把宝剑挂在树上而离开。

那么季札是谁呢?他是春秋时期吴国贵族,政治家、外交家、文艺评论家,吴太伯二十世孙,吴王寿梦第四子,吴王诸樊、余祭、夷昧之弟。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州来季子等。他淡泊权位,有远见卓识。吴王寿梦二十五年,寿梦临终前想传位于季札,季札力辞。诸樊去世前授命传位于其弟余祭,欲兄弟相传以至季札。吴王余祭四年,季札出使各国。出访鲁国,请观周乐,对诗乐有精深的分析;访问齐国,劝晏婴交出封邑官职以免祸,晏婴从之;出使郑国,告诫子产以礼治国;到了卫国,称赞卫国君子很多,国家没有忧患;来到晋国,预言晋国政权将落入韩、赵、魏三家之手。余祭去世,余昧继承王位。余昧去世,欲传位于季札,季札不接受。吴人立余昧之子僚为吴王。吴王僚十三年,季札出使晋国,吴公子光刺杀吴王僚,自立为君。季札归国,予以承认。吴王夫差十一年(前485年),季札成功劝说楚军从陈国退兵。季札富于才学、修养, 其美学观点对儒家美学思想有重要影响。后世并以其名借指善于鉴赏音乐之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