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六百三十二——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2024-03-06 08:02:54)《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六百三十二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语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成语的意思是价值千金的皮衣,决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积少才能成多,集聚众人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篇曰:“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挽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屈,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篇中说道:“太史公说:‘俗语说“价值千金的裘皮衣,不是用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就能制成的;楼台亭榭上面的椽子,也不是用一棵树的枝条就能筑成的;夏、商、周三代的兴盛,也不是只凭借一个人的智慧就可以成就的’。的确如此啊!汉高祖出身卑微,却能够平定海内,他谋划大计,用兵作战,可以说已经达到极致了。然而刘敬双手松开车前横木的一次进言,就为汉朝创建了世代安定的局面,如此看来,才智难道是可以垄断的吗!叔孙通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而度量事务,制定礼仪规范,并随着时代潮流而变化,最终成为汉朝儒家的宗师。老子说的‘最直的事物看上去好像是弯曲的,大道原本就是曲折发展的’,这说的大概就是叔孙通这样的人吧?”
成语和叔孙通有关。这是司马迁写完他的传后所发的一段议论。叔孙通,秦汉时期的儒学大家,汉初朝仪的主要设计者。他早年师从孔鲋。秦始皇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秦二世元年,亡秦后逃到薛地,先后跟从项梁、楚怀王以及项羽。汉高祖二年,从汉,拜博士,号稷嗣君。汉并天下后,吸取古代以及秦朝的仪礼而制订成汉朝仪礼。汉高祖九年,高祖想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叔孙通力谏阻挠,欲以自杀相抗。孝惠帝即位后,曾在通往宗庙的路上修建复道,叔孙通认为是不敬,力谏在渭河北修建原庙以立孝本。学本儒家,其最重要的思想是“与时变化”,从他仕秦后归楚,再到降汉制仪,莫不如是。降汉之初,他不举荐儒生,而专向高祖举荐群盗壮士;汉统一天下后,他说“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于是从鲁地征集儒生30人,制定仪礼,破除群臣“拔剑击柱”的危机,安定天下。司马迁评其说“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