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六百二十八——破觚斫雕
(2024-03-02 09:03:12)《史记》中的成语解读第六百二十八——破觚斫雕
破觚斫雕,语出《史记·酷吏列传》。成语的本义是用刀、斧等砍。后用来比喻删繁杂而从简易,去浮华而尚质朴。
《史记·酷吏列传》篇曰:“ 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斲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史记·酷吏列传》篇中说道:“太史公说:‘这些话的确可信呀!法令是政治工具,并非是导致政治清明或污浊的根源。很早以前天下的法网是非常严密的,但是奸邪狡诈的事情还是层出不穷,这种情况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官吏和百姓相互钻法律的空子,结果达到了一蹶不振的地步。在这种时候,官吏管理政事就好比抱着柴禾去救火、泼洒沸水来阻止沸腾一样无济于事,如果不用强健有力的严酷的手段,怎么能够胜任职守并且感到愉快呢!如果让宣扬道德的人来做这种事情,一定会失职。所以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一样,一定要让人们不要再有诉讼之争才是最好的吧!’‘愚蠢浅陋的人听到关于道德的谈论,一定会为此大笑’,这些话并不是空谈。汉朝创建后,把方正有棱角的酒器改换为圆形的酒器,将法律条文中繁复的删减为简单易行的,就如把器物表面上雕刻的花纹削去而恢复它原来的形貌一样,法律就像一张可以漏掉能吞船那样的大鱼的网那样宽疏,然而官吏的治绩纯厚盛美,不至于做出奸诈之事,百姓也都平安无事。由此看来,国家政治的好坏,在于宽仁而不在法律的严酷。”
这是司马迁的一段议论。在此之前,作者完成了《酷吏列传》的写作。该文为类传,记述前期以酷刑峻法为统治工具,以凶狠残暴著称的十几个官吏的史实。特别是对汉武帝时代的十个酷吏,即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减宣、杜周等,作了集中而概括的描写。